某知名巨型基金剛剛運作不久,即傳來其基金經理辭職的消息,這對于不少沖著該基金經理名字去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無獨有偶,近日,記者不斷收到基金業內人員變動的信息,從基金公司總經理,到基金的副總、督察長、投資總監、市場總監、研究員、整個行業給人的感覺就是動蕩不安。
只有生長力旺盛的行業,產生強勁的人才需求,才會有巨大的人員波動,但是中國基金業正在發生的一切使人很難樂觀,過度的人員流動,將直接導致公司的空殼化。
法人治理結構堪憂
總經理是一個公司的關鍵人物,據記者粗略統計,從去年到現在,大約有10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發生變更,接近行業內公司總數的20%。
一位離任不久的某基金公司前任總經理對記者表示,感覺在中國基金業職業經理人非常難做,他不但面對市場的壓力,業績的壓力,還要面對股東或者控制人種種的要求,平衡各種利益,稍不留意便有下課之憂。
該人士表示,國內基金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并不完善,以自己所在基金公司為例,各股東名義上比較均衡,但實際上公司運作基本歸一個人說了算,包括公司的產品選擇,人員任命等,控制人的話語權很強。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職業經理人很難做,是做股東的傳聲筒甚至是傀儡,還是堅持自己的方向?稍有不如意股東就找你的毛病,而且股東的要求特別多,一旦對你不滿意就讓你下課,理由有很多,業績一般就挑你投資的毛病,投資做得好就挑你銷售的毛病,你銷售做得也好就挑你公司管理的毛病,反正總有辦法挑你的毛病。
“在國外,為了防止控制人權利濫用,不少國家都有保護公司高管的針對性規定,例如辭退任期未滿的董事需支付巨額賠償金,但在國內保護的措施不充分。”該老總認為。
高管流動加大公司流動
記者觀察發現,基金公司變更新股東或者變更高管后,為了控制公司,它更傾向按自己的意愿來安排公司的管理模式和人員設置,而會將不利于其操作的公司原有高管邊緣化或者辭退,轉而安排自己的人。
據記者了解,某基金公司在高管變更后,一年之內,公司的副總幾乎全部更換,全換成與股東單位或與現總經理有關聯的人士;公司的研究部人員流失了80%以上;而公司的部門經理一級變動率也在50%以上,公司舊人流失嚴重,與此同時大量引進新人,這幾乎是國內基金公司人事更替的一個縮影。
而一家老牌基金公司,近期人才流失也相當驚人,公司副總辭職,投資主管辭職,一些比較優秀的基金經理和部門負責人也紛紛離去,其中去私募者有之,去合資基金者有之。
根據統計,2006年,基金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離職率高達15.6%,基金經理離任人數是當年年底基金總數的38.6%,若包括一些實際已經變化但還沒對外公布的人員,比例還要更高。
實際上不光是基金的高管及投研部門,那些沒有披露的基金公司市場部、客服中心等流失率更為驚人。以客服中心為例,一般一個基金公司客戶服務中心基本在15—20人左右,呼叫中心大約在10人左右,不少公司一年的時間流動率就達100%以上。
基金公司空殼化現象嚴重
高企的人員流失率,不斷變更的公司風格,導致國內基金公司空殼化特征日益明顯。那就是空有基金公司外在之名,運作基金的核心專業人士過度流失,公司的理念,系統化培育遲遲不能成形,但卻在市場不斷地挖角招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誠然,去年以來隨著基金規模增加,不少公司利潤驚人,公司員工待遇也相當豐厚,但是若考慮公司的獨立主體因素,大量的財富實際上只是通過公司進行了轉移,公司本身沒任何積累而言。公司文化沒有建立,投資理念頻頻變更,也談不上抗風險的能力,長此以往,基金公司的空殼化現象將更為嚴重。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基金行業應借鑒國外經驗,推進股權激勵,鼓勵員工長期工作,這將極大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和穩定性,有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但由于這一領域比較敏感,未來進行的時間表還不十分明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