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認為,貨幣掉期交易是一個很好的業務工具,既可以緩解外匯儲備增長的壓力又能有效回籠資金,并可能對2006年流動性的治理起到一定作用。
消息人士透露,央行的貨幣掉期業務其實從2005年底開始一直在繼續作。從2006年的數據也可以基本判斷,央行進行貨幣掉期的次數可能不下于6次。盡管同時央行對此一直保持緘默,但央行也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業務工具,明示其支持態度。
貨幣掉期又稱貨幣互換,央行2005年11月25日曾與10家國內銀行進行了60億美元的一年期貨幣掉期操作,價格為7.85。即央行將60億美元外匯儲備轉移至商業銀行處,同時從銀行回籠471億元人民幣;約定1年后以相同匯率買回美元,并相應收取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補償。此舉既可以緩解外匯儲備增長壓力,又能有效回籠資金。而且7.85的匯率水平相當于預期人民幣1年升值2.9%,這與2006年11月24日的匯率水平7.8506基本吻合,央行變相指引了匯率水平。
不少專家認為貨幣掉期可以成為公開市場每周例常的操作。盡管之后央行再也沒有泄露過有關貨幣掉期操作的信息,但從銀行、專家、甚至包括央行官員等各個渠道透露的信息,貨幣掉期實際上一直在進行。2006年11月第一筆掉期交易快到期時,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有可能繼續展開掉期交易,也有消息稱其中部分已被展期。貨幣掉期一直進行成為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世界各國對于由一國央行指導遠期匯率定價十分排斥,為避免受到操縱匯價指責,以及引起短期匯率波動,央行之后不再公開貨幣掉期信息。但具體數據仍然有渠道可以粗略估算。
興業銀行分析師魯政委指出,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與央行外匯占款之間存在差額,而且在匯改前一直保持穩定,2005年1-6月在2850億美元左右;匯改后該數據急劇縮小了300多億美元,顯示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下,金融機構結匯意愿增強。此后該差額再次上升就不再是金融機構的自愿行為,而是進行貨幣掉期的結果。如首次貨幣掉期后該差額突然放大1520億元。
按照這一線索,可以計算出2006年央行進行貨幣掉期操作的大致時點,應該是在2006年4月、6月、7月、8月、9月和11月,共計6次,以上月份差額曾明顯放大446億元、1272億元、110億元、260億元、1665億元和1553億元。當然,目前還沒有辦法估算貨幣掉期的具體數額。但央行行長助理易綱年初表示流動性寬松沒有想象中那樣嚴重,由此判斷,貨幣掉期對2006年的流動性治理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