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2、美聯儲超常規操作對其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美聯儲的超常規操作對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結構有著直接影響。次貸危機發生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和結構一直都相當穩定且簡單。2002-2006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由7000多億美元緩慢穩步攀升到9000億美元左右。作為資產方的主要構成,美國國債占美聯儲總資產的比重近90%,而在負債方,“流通中的貨幣”為主要構成,占總負債的比重超過90%。次貸危機發生后,隨著美聯儲不斷推出超常規政策,對應美聯儲操作的以上兩個不同階段,其資產負債表規模和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
(1)第一階段:總規模穩定,資產結構變化大,負債結構穩定
在美聯儲超常規政策推出的第一階段,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充分體現,美聯儲對市場的自我糾正機制仍抱有相當的信心和期望,認為危機在可控范圍之內。而且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直在飆升,全球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因此美聯儲在操作上一方面利用各種流動性投放手段,來穩定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回購協議操作以及借出國債等方式,來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投放。由于美聯儲對沖流動性投放,而且創新型流動性投放工具均為短期融資,在短期內會自動到期實現收縮,美聯儲對貝爾斯登和AIG的救助貸款規模也較小,所以這一階段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資產規模一直保持在9000億美元左右。
從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結構看,在第一階段,負債方的結構變化不大,“流通中貨幣”持續為負債方主體,占比一直穩定在90%左右,而“準備金存款”占總負債比重變化不大,占比不足5%。
與負債方不同,這一階段資產方結構變化較大。由于“信貸與流動性計劃”的推行,美聯儲持有的TAF、CPFF等創新型流動性投放工具占總資產的比重明顯上升,由2007年底的2.8%提高到2008年9月底的34%,美聯儲持有的國債占總資產比重則大幅下降,由2007年底的84.4%下降到2008年9月底的39.3%。
(2)第二階段:總規模快速膨脹,資產負債比重均發生變化
自2008年四季度以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開始迅速膨脹,2008年9月份就跳升至1萬億美元以上,11月份突破2萬億美元,此后一直保持在2萬億美元左右(見圖1)。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快速膨脹主要有兩方面支持:一是美聯儲向存款機構準備金付息為其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創造了條件。為準備金付息后,存款機構多了一種資金運用渠道和獲利方式。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穩定在0.11%-0.14%,1月期美國國債利率為0.01-0.05%,均低于同期準備金付息利率(0.25%)。作為短期投資工具,將資金存入美聯儲來獲取利息不僅風險最低,而且收益較高。因此,超額準備金成為存款機構最好的短期投資工具。存款機構也愿意更多持有超額準備金,從而使美聯儲超常規操作帶來的大量基礎貨幣投放被鎖定在銀行準備金存款中,流通中的資金規模因而得到控制,使得美聯儲在大量注入流動性、快速擴充資產負債表規模的同時,不會帶來明顯的通脹壓力。二是數量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擴展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在聯邦基金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后,利率調控手段已基本失效,于是美聯儲將其資產負債表作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購買國債和MBS等手段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擴大基礎貨幣供應和資產負債表規模。這一操作被很多人稱為數量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的貨幣政策。
在進入第二階段后,“信貸與流動性計劃”執行力度減弱,流動性投放工具占總資產的比重在2008年10月份達到37%的高水平后,不斷下降,2010年1月底已回落至5.6%(見圖2)。隨著“國債和MBS收購計劃”開始執行,國債和MBS占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資產方的比重相應攀升。2009年3月份美聯儲開始購入國債,資產方的國債規模和占比均有所增長,2009年10月底前完成國債收購計劃后,美聯儲持有的國債規模恢復到了2007年底的水平,占總資產比重也恢復到35%左右,但此后國債規模和占總資產的比重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按照收購計劃,2009年以來,美聯儲持有的MBS從無到有,規模快速擴大,截至2010年1月底,美聯儲持有的MBS在0.97萬億美元左右,MBS占總資產的比重已攀升至43%(見圖2)。
準備金付息政策的出臺導致負債方的“準備金存款”快速增加。自2008年9月份開始,原來構成負債方主體的“流通中貨幣”占比迅速下降,2010年1月底下降到40%左右。而存款機構的準備金存款占總負債比重相應上升,2010年1月底上升到57%左右(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