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運河”戰略
何傳啟(中國發展門戶網圖)
《新京報》:你對中國的現代化狀況如何評價?
何:根據課題組的研究,中國尚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也沒有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新京報》: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綜合現代化理論,中國應該如何發展?
何:課題組認為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挖運河”。
《新京報》:“挖運河”是什么意思?
何:課題組研究發現,未來50年世界現代化有三種模式可選。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和剛剛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將在第二次現代化的國際跑道上奮勇直追;那些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或者選擇從第一次現代化到第二次現代化的追趕現代化模式,或者選擇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綜合現代化模式。第二次現代化模式、追趕現代化模式和綜合現代化模式,將是21世紀前50年世界現代化的基本模式。
我給綜合現代化模式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挖運河”。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的河道上,有些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社會河道,有些國家仍然航行在工業社會河道,后者為了趕上去,在兩個河道之間開鑿一條運河,沿著運河航行,有可能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的船隊,而不是在原來河道上拼命追趕卻沒有希望。既然沿著固定的兩次現代化河道趕不上去,為什么不找一條小道或開辟一條小道,抄近道趕上去。
中國的目標是“知識革命”
《新京報》:我有一個疑惑,也就是你說的“路標”,在日趨多元化的世界中,課題組如何找出中國發展的路標?
何:多元化是既定的事實,但這并不代表社會發展沒有規律可尋。
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度為尺度,我們可以將全球文明分為四個發展時期,分別是工具制造革命,發生在約250萬年前,人類進入原始文化發展階段;農業革命,發生在約1萬年前,人類進入農業文明發展階段;工業革命,發生在約200年前,人類進入工業文明發展階段;知識革命,發生在約20多年前,人類進入知識文明發展階段。
據此,我們課題組認為中國今后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實現第二次現代化,即知識革命。結論是完全經得住反復實驗的。
《新京報》:我此前研讀了課題組提出現代化指標體系,似乎尚未覆蓋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這是否意味著有關結論會失之偏頗?
何:這是我需要說明的,現代化指數并沒有全面反映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只是反映了國家或地區現代化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等領域的綜合水平,它不等于國家或地區的全面現代化水平。比如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水平,我們并沒有考察。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結論是不可靠的。我們的結論是經得住反復實驗的。
《新京報》:政治與文化領域恰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忽略這一點,報告怎能成為制定戰略的依據呢?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的發展,而不是單純幾項指標的發展。
何:問題提得很好。要知道,我們并不是要提供絕對真理。
我始終認為,社會的進步是漸進式的進步。只有一項一項改善,才可能達到全面進步。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什么都想做好,結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現代化理論研究中,我們考慮到,必須突出重點,有選擇地做一些工作,不能芝麻西瓜一起抓。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社會的全面現代化。
但是,這并不代表別的領域不重要,我們還需要專門研究。目前我們的評價方法———主要是自然科學的方法還不適合評價政治和文化等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