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觀察:填海造田,取之有道
對陸地上土地資源的使用,我們劃下了18億畝耕地這道絕對不能逾越的紅線。 于是,廣袤無垠的海洋似乎成了沿海地區尋求土地資源唯一的出路。因此,填海造地一度被認為是一項最經濟、最快捷、最自由的“三最”工程。最近兩年,沿海地區一批港口、碼頭、電廠、鋼廠等重大工程項目陸續上馬,對圍海造地的需求更加迫切,不少沿海省份在“十一五規劃”中都有大量圍海填海的項目。
實際上,這樣的景象不止出現在中國,像地域狹小、人口密集的日本,二戰后通過填海新造陸地高達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當于20個香港島,東京灣填海造地工程、神戶人工島和關西國際機場填海造地工程都世界知名。可是,在獲得巨大收益的同時,大肆填海造地發展工業經濟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后遺癥。從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國各地的沿海灘涂減少了約3.9萬公頃,后來每年仍然以約2000公頃的速度消失,海洋污染、生態退化、航道淤塞等問題層出不窮?,F在,日本每年又不得不投入巨資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恢復生態環境的方法。
歷史上的教訓足以引起我們警惕,畢竟海洋也是藍色國土,當我們越來越認識到陸地上的國土資源有多么寶貴的時候,對海洋國土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珍惜。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內需,去年年底國家出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對沿海地區來說,這就意味著還將出現更多的基礎設施和大型工程,還將需要更多的土地。我們只有建立一套更科學嚴格的海洋管理制度,才能在滿足建設用地的同時,確保藍色國土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