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在北京正式啟動的《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2015)》表明,我國將形成五大國家級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以開展實時、系統的環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監測。
這五大監測網絡分別是:
——飲水安全與健康監測網絡:在現有水環境監測體系和飲用水衛生監測體系等基礎上,研究提出需要監測的水源地污染指標、灌溉水水質指標、飲用水水質衛生指標、水性疾病監測范圍及其他健康影響信息,制訂國家監測計劃,科學安排設置監測站點,形成國家飲水安全與健康監測網絡。
——空氣污染與健康監測網絡:篩選通過空氣直接影響居民健康和通過農、牧、漁業產品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的重點控制污染物,研究確定人群健康監測指標,制訂國家空氣污染與健康監測計劃。在現有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和常規監測工作基礎上,調整或增加監測點和監測頻率,完善重點控制污染物監測能力,使之與人群健康監測相匹配,形成國家空氣污染與健康監測網絡。
——土壤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在現有環境監測工作和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基礎上,根據重點環境危害指標和人群暴露水平情況以及區域人口、社會和發展特征,設置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與居民健康監測點,制訂國家及區域監測計劃,根據監測工作需要,整合并加強全國現有土壤環境和健康監測資源和能力,形成國家土壤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健康監測網絡:以省區市為監控單位,下設市、縣監測點,對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所致健康危害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和評估。利用全國氣象系統現有臺站,建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網絡,加強對高溫熱浪、洪澇、干旱、風暴、沙塵暴、寒潮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能力。加強全國現有天氣和健康監測能力建設,拓展監測內容,形成國家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健康監測網絡。
——公共場所衛生和特定場所生物安全監測網絡: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的規定,針對公共場所、醫院、生物實驗室等特定場所存在的生物污染及健康危害風險,制訂公共場所衛生和特定場所生物安全監測計劃和方案,在重點場所設置監測點,開展場所衛生和生物安全監測,形成國家公共場所衛生和特定場所生物安全監測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