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曾幾何時,浙江經濟發展獨領風騷,“浙江精神”舉國矚目;又曾幾何時,因為過度透支環境等資源性要素,浙江經濟發展模式備受質疑。在我國即將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今天的浙江在思考什么?今天的浙江在做什么?有人說,在經歷鳳凰涅槃般的痛苦之后,以新一輪科學發展、節能減排浪潮為契機,浙江經濟再次先發的優勢基礎已經具備。本報記者深入基層,感受著這塊熱土上正在發生的一切。
浙江省在2005年曾連續發生四起因工業污染而引發的大規模環境群體性事件,本報記者近期回訪調查時發現,在環境群體性事件集中暴發的地區,經過污染之痛的倒逼,地方政府環保執政理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排污企業治理污染的內在動力不斷被挖掘,社會各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也越來越多地從環保角度出發,漸趨理性。
2005年4月10日,位于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的竹溪化工園區發生數千名干群沖突,造成100多名干部和部分群眾受傷。幾乎在同時,寧波北侖3000多名群眾也認為當地一不銹鋼企業污染嚴重,圍困該企業長達10多天。2005年7月15日,浙江省嵊州市數百名村民沖擊鄰縣一家污染嚴重的制藥企業,并與警察發生嚴重沖突。此外,長興縣部分群眾也因為污染問題沖擊當地一家鉛酸蓄電池企業。
“環保是基本分其他工作是加分”
屢發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給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破壞力的同時,也迅速改變了地方黨委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不再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上,而是化作了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發生過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地方,黨委政府環保工作的力度也是最大的。
記者近期在東陽市畫水鎮竹溪化工園區看到,偌大的化工園區空空蕩蕩,所有企業都已經搬遷。當年群眾反映最強烈的邁克斯(東陽)化工有限公司的傳達室里還散落著被群眾砸毀的碎玻璃,占地幾十畝的廠區如今長滿野草。
剛剛離任的東陽市委書記蔣永志說,環保問題對東陽有切膚之痛,離開環保談科學發展,這條路走不通,在黨委政府的發展謀略里,環保是底線,是基本分,環保抓不好就是不及格,其他工作是加分。
長興縣委書記劉國富說,環保考驗的是政府對未來的態度,我們現在為環境保護所做的一切,不要在一兩年內評判,要讓歷史來評判,有些地方不是不想抓環保,而是抓環保會碰到種種干擾、阻力,甚至還會引來人身威脅,但是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意味著群眾的呼聲、愿望已經非常強烈,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為黨委政府環保工作提供了較強的動力。
在發生群體性事件后,長興縣大刀闊斧整治污染嚴重的鉛酸蓄電池企業,經過兩年整治,企業家數從175家減少到50家,減少了75%,并且還正式制定出臺了國內第一項縣市生態危害官員問責制度——《環境違法行為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對造成污染事故負有領導責任的各級領導干部,將按問責制要求,追究領導責任。
“環保搞不好,要么被群眾沖掉,要么被政府整治掉”
邁克斯(東陽)化工有限公司是東陽環境群體性事件中,群眾最不滿意的企業之一,環保部門事后調查認為,邁克斯公司因違規生產,致使污染嚴重,予以關停。隨后,邁克斯(東陽)化工有限公司輾轉搬遷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并更名為邁克斯(如東)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搬遷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投資800萬元建設環保處理設施,如今公司一年的環保設施運行費用高達300余萬元。由于在環保方面的突出成績,邁克斯被如東縣環保局授予環保先進典型。
從以前的違規排污企業到現在的環保先進企業,公司總經理馬才亮深有感觸。他說:“當時東陽公司在土建上已經投入三千多萬元,群體性事件發生后,企業只得搬遷,凈虧2000多萬元,還不包括訂單損失。經歷了這樣的切膚之痛后,我們認識到環保已不僅僅是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問題,而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問題。”
浙江超威電源有限公司地處長興縣,公司的高管們如今深深感到如果環保搞不好,“要么被群眾沖掉,要么被政府整治掉”。目前企業已經通過工藝改進、產品升級來降低排放,治理污染。公司行政部部長陳中華介紹說,公司首先投入2000多萬元改進生產方式,目前已經從原來的開放式手工生產變成了封閉式的機械化生產,這不僅使一線員工免受鉛污染,而且還減少了廢水、鉛煙的排放量;其次是投資1000多萬元改進生產工藝,硫酸物的排放幾乎為零,廢水排放量也大大縮減;斥資建造中水回用等污水處理設備,同時安裝在線監測裝置,目前污水處理能力已經達到每天200噸。
“政府將借助社會力量監管環境質量”
在發生過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地區,社會各界對一個企業成功與否乃至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快慢的評價標準,不再僅局限于稅收、就業、GDP等傳統指標上,“有沒有污染”被放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記者近期在采訪時發現,他們已經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不能僅僅依賴行政的力量,他們正在探索通過金融、社會等綜合手段治理環保難題,合力治污模式已現雛形。
金融機構不得為環境違法企業發放貸款;偷排、直排企業法定代表人要向社會公開道歉;重點排污企業要向社會公開環保治理承諾。浙江省東陽市在經歷污染之痛后率先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新政,核心是通過保障群眾環境知情權,從而形成社會理性有序監督、政府依法嚴格監管、企業合法規范生產的良性環境治理格局。
蔣永志說,銀行不放貸等于是斷了污染企業發展的糧草,而公開道歉讓企業和負責人在社會上臉面丟盡,環保新政實施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污染企業知道,環境污染是全社會痛恨的事,社會各界已經越來越多的從環保角度評判社會經濟發展;如果環保不行,繳再多的稅也沒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監管環境,這一方面能增加治理環境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對政府監管環境的監督。
浙江省委黨校教授吳錦良認為,以往環境監管主要是環保部門的事,而環境矛盾先發地區探索社會合力治污模式表明,政府今后將借助社會力量來共同監管環境質量,通過建立企業環保信用信息數據庫,從社會責任、企業道德、金融貸款等方面監管污染企業,政府和社會的環境監管合力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