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處理好三個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指出,發展非公經濟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要處理好政府和非公經濟的關系。成思危指出,坦率地說,政府有一些官員對非公經濟在思想層面還有著一定歧視,認為國企和民企不一樣,比如說“國企是親兒子”等等。
第二,是要處理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關系。成思危指出,目前市場有輿論指出的“再國有化”問題,國有企業兼并民營企業等問題即屬于此。
成思危強調,黨的“十五大”即確定了國企尤其是央企要在競爭性行業退出,而目前是進一步進入。尤其是房地產市場里央企“地王”頻出問題。關于國企對民企的并購,成思危認為關鍵問題是兼并要在自愿原則之下,不自愿就有問題。
產能過剩背景之下,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壓力大,比如鋼鐵行業,最近有新的規則諸如淘汰100萬噸以下的鋼鐵生產廠(特殊鋼50萬噸),這樣很多中小鋼鐵企業要有問題,而這里很多是民營企業。成思危指出,有門檻是必要的,但設立門檻以后,怎么能夠讓企業轉型,不轉的話資產怎樣處理,不能一刀切地解決問題。
第三,是民營企業本身也面臨進一步創業。成思危指出,中國民營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并購聯合是一條路子,但很多民營企業有“寧為雞頭、不為牛后”的情結,很難聯合起來。面臨壓力的民企要反思怎樣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高尚全:問題不在進退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認為,問題不在進或退,有進有退本就是市場規律決定的,問題在于是不是有壟斷,是不是公平競爭,是不是有歧視,這是問題的實質。而且也不要把進退問題和意識形態聯系起來。
高尚全指出,公有經濟、國有經濟的作用不能貶低,但作用也不能夸大,不能對公有經濟存在偏好,不能對非公有制有歧視。
高尚全提及了2005年的一次內部討論會,當時他提出了幾條意見:第一,4000多億元利潤怎么來的,其中67.7%是靠壟斷,其中中石化一個企業利潤就1000多億元。第二,大企業的資產損失很多,央企181個企業里,有80個企業資產是損失,并不都是盈利的。第三,央企注銷的資產很多,當時國家財政已經注銷了1000多億元資產,還有3700多億資產打了注銷報告,這加起來比當時的利潤還多。第四,是沒有算的一筆賬,國家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改造貼息、債轉股等資本投入,累計超過約1萬億元人民幣。第五,是這么多利潤并沒有上交國庫,老百姓和國家財政并沒有分享到利潤。所以說不能盲目樂觀,要詳細分析。
高尚全還談及了一個理論問題,如何理解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他說,有人將這解讀為公有制的比重要超過非公有制的比重,但高尚全認為不能從數量上理解,而應該從質量和功能上理解主體地位。(證券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