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通過參與發行企業債幫助小企業渡過資金難關,是政府扶持資金資本化的一種創新
浙江省正在嘗試以政企聯手、企業互助等各種形式發行“救助基金”,來預防因資金鏈斷裂而引發的民營企業“猝死”。
昨天,《第一財經日報》獲悉,由企業和政府聯合發起的全國首個小企業集合信托債權基金,將于12日由杭州銀行正式發行,首期規模5000萬元,債期2年;與此同時,由政府協調,浙江企業在民間自發成立的各種“救助基金”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政企聯手背后
小企業集合信托債權基金由專業擔保公司——中新力合擔保有限公司(下稱“中新力合”)和杭州西湖區政府共同發起。該基金的基本運作模式是:由信托公司發起募集資金,由地方政府在其管轄區域內篩選出質地優良的中小企業,信托基金將資金投向這些企業,發行的5000萬元信托產品由西湖區財政扶持資金認購和社會資本等共同認購。通過小企業集合信托債權基金的發行,杭州將有20家小企業以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獲得從20萬到1000萬、平均額度為250萬元的兩年期貸款。
中新力合相關人士稱,目前國內的中小企業大多不符合企業債發行條件,但通過“統一冠名、統一擔保、分別負債、捆綁發行”的模式,則可以有效規避上述問題,從而解決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資產規模、融資規模等與企業債發行指標存在差距的問題,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尋找一個新的途徑。
中小企業融資難正是政企聯手的主要原因。根據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的一份報告,以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的余杭農村合作銀行為例,該行2007年度貸款增量為20億元,2008年貸款增量縮減為17億元,經對其貸款客戶調查,新增貸款需求達33億元,資金需求缺口高達16億元。
救助基金頻繁試點
“企業應急互助基金”在浙江大規模出現,緣于其首創者——紹興諸暨市的示范效應。2006年3月,這個中小企業集聚、有“中國襪業之鄉”之譽的縣級市,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總規模為4350萬元的“企業應急互助基金”,并專門設立基金評審委員會對其進行管理和使用。當時,該舉措被稱為“未雨綢繆的創舉”。
來自諸暨當地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上月底,該基金已使用29次,累計借款2.54億元,尤其是今年,已幫助10家企業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在浙江規模以上企業普遍日子不好過的背景下,諸暨今年來沒有一家規模民企破產。
杭州西湖區之前,9月初,由海鹽縣經貿局、人行海鹽縣支行、縣總商會等牽頭組建的“企業應急互助基金”已宣告成立。該基金總規模為5000萬元,其中財政出資1000萬元,余下部分由當地4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共同籌集。
根據相關管理辦法,該基金救助范圍內的企業在授信額度內的貸款到期后轉貸過程中出現較為嚴重的資金周轉困難,或在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中,由于其他突發性事件導致企業臨時資金周轉困難時,均可申請該基金。
上述救助基金的應用期限被控制在3個月之內,3個月之后須連本帶息予以返還。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基金的安全,海鹽有關方面還將對申請基金救助的企業主要股東進行個人無限連帶責任擔保。
更多的企業互助基金正在浙江出現——近幾個月來,金華東陽、寧波寧海和鄞州等縣市先后成立了規模不一但目的一致的“企業應急互助基金”,東陽市把成立互助基金的目的表述為“通過發揮(東陽市企業家)協會的聯結優勢,增強會員企業個體抵御風險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企業因資金周轉困難引發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為凸顯政府對救助基金的重視,紹興市更是將其專門列入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工作,明確表示“積極探索企業應急互助基金等工具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
浙江大學資本市場與會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姚錚評價稱,政府通過參與發行企業債幫助小企業渡過資金難關,是政府扶持資金資本化的一種創新,而企業本身的自救,也因更了解企業的運轉,或許更能及時幫助瀕于危境的民企化解資金鏈斷裂風險。宗新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