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家銀行和保險公司在紐約和香港證券市場高價位首次公開發行成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但是,最近幾年另一部分的中國企業也一直在悄悄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這些企業并沒有從令人向往的首次公開發中獲取可觀的收益或利潤,但是它們發現可以通過反向并購實現海外上市的目的。
最為典型的做法是,中國的企業被美國的空殼公司收購,這些空殼公司本身并沒有什么價值,但是它有一個優勢,就是是上市公司。在收購完成后,美國的董事會辭職,并由中國的董事會接替,同時更改公司名稱,向對沖基金及其他新的投資商發行新股票,從而可以籌集數百萬美元的初始資本。例如,北京知名疫苗生產商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2003年進行了一次反向收購,隨后并籌集了1200萬美元的資金。
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說,與首次公開發行相比,反向并購速度更快,所承擔的責任較小。美洲國際證券公司是一家位于紐約的公司,公司自2005年以來幫助經紀了10起此類交易,目前,正接手另外9起此類交易。該公司執行董事周彼得稱,反向并購一般只需數月就可完成。自2005年以來,約有150家中國企業進行了反向收購。周彼得說:“中國公司開始認識到這里有許多錢。”
不過,金融領域一些人士對這些收購的前景并不看好。普衡律師事務所在香港的合伙人尼爾·湯培稱,由于這些股票是在柜臺上交易的,因此少數中國官員認為,美國公司都避開這些空殼公司。他說:“這些股票沒有市場,因此,經過一段時間后,根本無法實現上市的目的。”
因此,為什么中國企業這么熱衷反向并購呢?原因之一非常簡單。它們很少有其他選擇。中國一些衰退行業或一些不熱門的行業里的小型公司不可能吸引到游走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資本和私人股權投資商資本。另外,在急速發展的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場,企業上市要有兩年的等待期。一位匿名的美國對沖基金經理說:“如果美國金融家說,我能夠讓你在兩個月內上市,這肯定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中國企業認可這些交易的原因是投資者之間很少有沖突。反向收購通常是私下進行。購買這些股票的對沖基金對允許管理層繼續無約束地運營感到滿意,而私人公司一般要求上層來作決策。
涉足此類交易的一些中國企業也會不知不覺地卷入法律糾紛。化肥生產商博迪森生物技術公司與現在已經毫無生氣的中國節能技術公司目前正面臨集體訴訟,被指控隱瞞事實真相。不過,一些投資商認為,反向并購不存在什么根本性的問題。像中國的一些知名企業,如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深圳的電池生產商中國比克電池公司已經從場外柜臺交易市場進入到了美國證券交易所或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
但是,即便熱衷于反向并購的企業也認識該交易仍存在一些不足。2006年,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預估的年營收為1540萬美元,或許今天公司不必走反向并購這條路。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國際業務經理海倫·楊說:“如果現在我們想上市,那么首次公開發行將是更好的選擇”。(Bambri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