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杯”知識競賽即將面試 復旦評委首次披露閱卷標準
本報記者 王慧華 本報通訊員 陶韡爍
復旦大學辦了6屆的“博雅杯”人文知識大獎賽越來越受到高中文科生的關注,因為入選者有機會進入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環節,享受“一本線上復旦”的優惠政策。記者昨日從復旦大學獲悉,今年的“博雅杯”大賽共收到全國2291位學生寄來的參賽作品,經兩輪評審后,現已篩選出90篇文章,這些作者進入下一輪面試環節,爭奪39個“自主招生名額”。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生辦主任丁光宏教授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復旦通過博雅杯要選拔的學生,是人文方面的拔尖學生,但這樣的學生也一定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綜合素質的,并不是人們理解中的偏才、怪才。今年博雅杯最終錄取人數將視面試情況而定,而這時間將安排在2010年元旦以后。
2291篇文章經初審、復審后,現已篩選出90篇,入圍下一輪面試。競爭如此激烈,校方究竟是如何公平公正地閱卷和打分的呢?
據了解,每篇文章經技術處理后,會送給三位專家進行完全獨立的背靠背評審,再由四個學科組的數十位資深專家以會議的形式進一步評審,從中產生90篇。之后進入網上檢測系統,跟網上的數據庫進行對比,看這些文章里面有沒有一些句子和文字與已經發表在網上的內容相同,看看文章有沒有涉嫌抄襲。
兩位評審專家昨天首次向媒體披露了閱卷感受,因他們可能要參與復旦面試,在此不透露他們的具體身份,以評委A、B來表示。
思想比文筆更重要
評委A的點評:
我們看了大量的文章,總體來講中學教育還是有問題的,過于偏科,激發你整個基本素養的學科沒發揮到作用,包括語文教學、歷史教學,不是從激發素養,提高你的見識,提高你對社會、歷史和世界的認識,完全是一種應試,這在他們的文章中也表現出來了,這個其實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我們評閱,首先不是看他的文筆多么漂亮,而是看他有沒有哲學素養和眼光,學歷史的要看他有沒有讀史料的基本功,有沒有對歷史建設的思考,比如說文學的有沒有分析文本的能力,有些同學看一本書呈現出來的一種思考,沒有深入的分析,就是做一個概括,告訴你一二三,這是最糟糕的。哪有這樣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這篇經典里面就有五條思想,它是無邊無際的,不是說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就是說一篇文本的解讀也是無邊無際的,只是限于那幾點的話就大大限制了你對這些文本的思考。
知識點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
評委B的點評:
現在中學教育重視的不在能力,而是一個個知識點,而知識點不能夠產生真正的智慧。
人文學科很多東西是無邊無際的,學術的范圍可能是浩如煙海,也是很多知識的盲點。我記得我們學校有一個教授,別人跟他說:“我拿一本康熙字典,如果你能認5個字,我就承認你是教授。”這個教授就拒絕了,說做不到,也就是說綜合的能力很重要。
博雅杯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我們需要綜合的能力,除了有知識、有文才、有才情,還需要有學養。有同學就提到,博雅杯征文思想比文筆更重要,實際上是知識、思想、文筆都能夠綜合體現,這才能體現我們博雅的特點。
比如我們希望考查的不是一個學生對于史實的了解,而是對史實的研判,以及這種研究體現出你的一種見識和史識。
博雅杯勝出者 幾乎無法高考進復旦
復旦大學招辦主任丁光宏教授透露,從歷屆博雅杯獲獎者的高考成績看,除掉有個別的特例能夠正常考入,其他獲獎的學生都達不到復旦正常錄取線。這個很能夠說明博雅杯的用處,我們選中的在人文上面相對來講有培養潛力的學生都沒有辦法通過高考進復旦。
現在中學生作文存在太多格式化的東西,比如說中學的文章都會有一個情景的描述,你乍一看覺得還不錯,但是好多文章都是這樣寫了。好多文章都說“晚上很深了,點燃一盞燈我就開始讀”,對他來說是一個真實的情景,但是看多了,我們就會懷疑這已經成為一種格式化的東西。
在高考的過程中,學生都有自己的模式,根據這個題目和模式一變形就把文章放上去了。比如說要寫一個世博會題材,中學老師就會教應該怎么寫一二三四五,要寫某一個慶典應該怎么寫,這么寫高分可能得不到,但不會偏題,以不犯錯誤為第一要務,要拿分,而不是要寫得出彩。
而這是我們人文培養人才的大忌,復旦博雅杯就是要打破這個東西,要把學生內心的美和對社會的感悟通過一篇文章激發出來。我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第一個是看到你從事學術的一個熱情,第二是看到你思想當中一些活性的東西,第三是看到你一個正確治學或者向學的態度。當然還要考查你的基本的素養,就是之前你的一些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