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搶一個好學生,不擇手段”
在會寧,能進縣一中、縣二中就等于一只腳已經跨進了大學。從初中開始轉學,甚至從幼兒園起就陪讀,農村家長的直接目標,就是千萬百計地擠進這兩所中學。
而遠在鄉村的會寧三中,呈現的卻是另一幅圖景。布局在會寧縣北部重鎮河畔鎮的會寧三中,是整個白銀市唯一地處農村的一所市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這所擁有52年校史的鄉村中學,昔日聲名赫赫,成績驕人。
有人曾總結道:會寧一二三中“三足鼎立”的局勢,撐起了會寧教育的一片天。
而如今,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打破均衡的缺口是生源和師資。
原本不愁優秀生源的會寧三中,現在已很難招覓到最優秀的學生,即便它覆蓋半徑達北部15個鄉鎮,地理位置優越。
成長起來的骨干教師也千方百計地調往縣城。私下,老師間調侃:“三中是公校,其它學校是母校?!?/p>
現在會寧縣城的不少名師,都出自會寧三中。比教師流失更為嚴重的是,每到夏季中考結束,一場沒有硝煙的城鄉學校生源爭奪大戰便真實上演,且愈演愈烈。縣城一些學校開出免學費、補貼生活費等種種優惠政策,吸引優秀農村生源加盟,甚至做班主任的工作,動員學生進縣城。
“為了搶一個好學生,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币晃豢h城中學校長坦承。
這些優惠條件,會寧三中無法提供。會寧縣教育局曾“三令五申”禁止生源大戰,將學校招生宣傳收歸教育局,統一由教育局下鄉宣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源搶奪戰的硝煙味,但仍然不能根除。
會寧縣三中副校長范國儒始終堅信,布局在農村的會寧三中,有特殊的存在價值:到縣城讀書,勢必會增加農民負擔。執行農村收費標準的會寧三中,可以解決農村孩子的就近入學問題。
會寧三中試圖恢復自己的地位。它向銀行貸款,就在低矮的舊校舍旁邊,修建了新的教學樓和公寓樓。校方的解釋是,“如果不走跨越式發展之路,將會被時代所拋棄。”隨著新建筑的落成,它從此也不得不負債經營。
不填平城鄉教育間的鴻溝,陪讀大軍擋也擋不住
作為行政主管部門,會寧縣教育局正在努力改變著這些矛盾。
記者掌握的一份關于“會寧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的文件這樣把脈會寧教育的現狀:由于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進城務工子女在城鎮就學,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入學形成了農村包圍城鎮的局面,在全縣小學低年級適齡兒童急劇減少的情況下,出現了城鎮小校園、小校舍與大班額的矛盾突出,而村校辦學規模逐漸萎縮,上世紀90年代修建校舍大部分閑置的教育失衡現象。
會寧五中校長王天杰認為,龐大“陪讀農民軍”的出現,“深層次的原因是城鄉教育不均衡,家長為追求優質教育資源,不惜勒緊褲腰帶?!?/p>
意識到必須“義務教育求均衡”的會寧縣教育局,一直試圖填平城鄉教育不均衡的鴻溝,各種計劃和項目一個接一個出臺。
會寧縣教育局副局長張貴榮代表會寧縣教育局,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他介紹說,歷史上形成的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現象有望得到緩解和改善——近兩年,縣教育局改變過去“撒胡椒面”的分配模式,將來自國家投資的項目、社會的捐助項目集中下放到農村中心鄉鎮實施,旨在加強農村中心校的硬件建設。
張貴榮說,“在高中階段,城鄉基本上已經沒有差距,會寧三中的硬件甚至優于縣城新建的四五中?!?/p>
在軟件建設方面,會寧縣開展了大規模的城鄉教研同步活動,抽調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赴江蘇交流學習,更新農村教師的教育理念,實現城鄉教育理念同步。
為遏制農村教師的流失,會寧縣還出臺硬性規定:如不經學校校長同意,鄉村中學老師不得調動。
不過,令張貴榮副局長憂心忡忡的是,在會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薄弱環節在小學。會寧縣計劃將薄弱農村小學掛靠到中心小學,從而帶動這個薄弱點。
這位曾長期在農村中學擔任校長的教育官員很清楚:“如果不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陪讀現象)擋也擋不住?!?/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