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吃不飽,縣城學校吃不了”
從幼兒園開始便到縣城陪孩子讀書,張建國并非孤例。
會寧縣幼兒園校長薛玉霞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她所在的這所幼兒園,是整個會寧縣唯一的一所縣教育局直屬公辦幼兒園,學生數量已逼近 1000人,而將近1/3的學生來自農村——對很多農村家長來說,能進入這所幼兒園,意味著孩子將來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縣城任何一所小學,進而升入初中。
大量涌進幼兒園的農村孩子,直接催生了大班額的出現。目前,這所幼兒園最大班額的學生人數已經突破50人。
這也讓薛玉霞憂心不已:班額過大,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這兩年,每到秋季入學,這位年輕的女校長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縣教育局對招生數量嚴格控制;而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家長跑到她的辦公室,“求情下話”,這讓她“心里很過意不去”。
縣城學校的大班額現象,從幼兒園開始,一路延續到中學。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縣城學校班額過大的問題,會寧縣曾于2006年建設了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同時,在這所學校展開小班教學試驗——每個班至多不能超過35名學生。如今,這所小學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兩年。
該校副校長王向紅告訴記者,2008年從全縣小學分流過來的800多名學生中,80%來自農村。
而在會寧縣枝陽中學、會師中學兩所地處縣城的初級中學,特大班額現象均不同程度存在。
距離縣城僅15公里的柴門鄉中學,是離會寧縣城最近的一所農村中學。從2006年開始,副校長竇順寬明顯感覺到初中的班額在縮小,學生人數呈遞減之勢。無疑,流失的學生進了城。
這條流失鏈條遵循著這樣的軌跡:“農村的學生往中心鄉鎮轉,鄉鎮的往縣城轉。”
竇順寬說,農村學生流失現象在會寧普遍存在,導致“農村學校吃不飽,縣城學校吃不了”。
生源問題是困擾柴門中學辦學的首要難題。在竇順寬看來,“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該校將教師培訓、教研教改、學校內部管理作為提高教學質量,進而穩定生源的頭等大事來抓。
在山大溝深、交通異常不便的會寧縣,盡管“撤點并校”工作謹慎推進,每個鄉鎮和行政村都保留了一所中學和小學,但還是加速了一部分學生流向縣城的步伐。
張建國便是出于這種考慮:家門口的學校撤并后,他的孩子上學,需要翻山越溝,徒步走3公里的山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