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周期長,職業前景“黯”
為何文學翻譯如此不被看好?受訪學生表示,職業前景的黯淡,也讓他們膽寒。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認為,文學翻譯人才難覓的現象,與翻譯行業本身的地位、待遇有關。比如說,譯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單位評職稱的時候并不被納入體系,文學翻譯的學術地位下降。
而另一方面,文學翻譯對譯者的文學水平要求相當高。
“這個韋斯萊家族顯然就是在對角巷的那個面色蒼白的男孩說過的魔法世家之一了”——暢銷書《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這句話,得讓人看上好幾遍,而這樣挑不出錯但令人費解的句子,在現在外國文學譯著中屢見不鮮。不少中譯外作品中的此類蹩腳語言,同樣讓外國人頭痛。
張聰曾利用假期翻譯人物傳記《薩耶吉特·雷伊》的前言部分,只是十五六頁的內容,卻整整翻了一個星期?!耙驗閷τ《任幕粔蛄私猓热绶棧橘Y料查得很痛苦。”
“會說兩國語言,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翻譯?!眳乔嗾f:“文學作品是一個社會、民族和生活的窗口,翻譯文學作品需要對整個思想根基、文化傳統有所了解。作為一個翻譯,應兼具母語、國學、知識面、閱歷、文化積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第一翻譯部的原強介紹說:“要培養一個優秀的文學翻譯,周期很長。加上經濟原因和選擇多元化,年輕人選擇做文學翻譯的越來越少?!?/p>
北外07級翻譯系學生楊蕊,受在中央編譯局工作的父親影響,她從小就對翻譯產生濃厚興趣,但對文學翻譯的甘苦也有著更深的感觸。她為自己畢業后的職業規劃是去企業工作或成為一名公務員:“文學翻譯用來欣賞或調劑生活,可以。但作為工作,一個詞一個詞地研究太辛苦了!”若在文學翻譯與商務翻譯中選擇,楊蕊毫不猶豫選后者:“說什么就譯什么,簡單。文學翻譯則有很高的藝術要求,太難了!”
母語不精深,文學翻譯難
翻譯問題已成為中國出版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那么,如何突破瓶頸、培養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楊憲益那樣的大師級人才呢?
《中國翻譯》雜志常務副主編楊平建議,國家應把對文學翻譯現狀的關注,上升到實現落實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并從體制機制上加以保證,如改革高校評估辦法,提高文學翻譯稿費等。
而更多人還認為,翻譯大師也并不是錢能“堆”出來的,需要從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上下大氣力。
西方的高校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培養翻譯方向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但直到2005年,國內翻譯專業才獲得批準設立。
吳青特別強調,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并非翻譯界孤立的現象。她認為,五四以來,一代又一代著名翻譯家不少都是集文學創作與文學翻譯于一身,如魯迅、周作人、冰心、徐志摩、巴金、蕭乾等;有的翻譯家雖以翻譯為主業,但也有過文學寫作經歷和興趣,并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出色的文學才華,如傅雷、朱生豪、董樂山等。“沒有整個教育制度對母語的重視,就無法培養年輕一代乃至整個社會對母語的熱愛?!?/p>
盡管北外翻譯系非常強調母語教學,但似乎并沒有引起學生太多重視。調查問卷顯示,在2007級翻譯系學生中,24.3%的學生在母語學習上所花時間占全部學習時間的比例不足10%,有70.3%的人沒有通讀過中國四大名著,有的甚至一部都沒有讀過。
陳眾議不無感慨地說:“母語不精深,外語絕對不精深?!?/p>
記者 張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