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蒿繪
37名受訪翻譯系學生,無一人將文學翻譯列為“職業首選”——
文化觀察:文學翻譯緣何淪為“零首選”
——誰來向世界介紹中國
從2005年起,我國首批高等院校的翻譯專業獲得批準設立。這是在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基礎上直接定向培養“翻譯”的新專業。翻譯專業的出現,翻譯學生的培養,能緩解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嗎?
記者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首屆翻譯系學生進行了職業意愿調查,結果卻不容樂觀:這批“明天的翻譯家”們,把文學翻譯作為“第一職業”選擇的,幾乎為零。
這個令人堪憂的現象,值得深思。
薪酬差別大,人往“高”處走
“為出版社做文學翻譯,千字50到60元,耗時費力。做商務翻譯,輕輕松松,千字30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美文學專業的今年應屆畢業生,正是因為這個“價差”,毅然從文學翻譯“改行”走上商務翻譯之路。她說,每月上千元的房租是不能拖欠的。誰不想選擇薪酬高的職業?
在翻譯界,商務翻譯包括合同翻譯、廣告翻譯、文件翻譯等,而文學翻譯主要是將相關文學作品在不同語言間轉換。商務翻譯強調速度快、準確度高。相較之下,文學翻譯不僅“不來錢”,而且要求更高。根據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標準,文學翻譯不僅要求文字精到傳神,更強調語言流暢優美。
在很多學生看來,成為一名文學翻譯家,雖然“看起來美”,卻遭遇現實經濟壓力。“文學翻譯是個‘信使’,如果能在譯文中既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又讓對方接受,既避免文化傳播鴻溝、也避免傳播過程中流失我們自己的文化,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今年在北外英語系翻譯方向就讀博士一年級的王穎沖,曾獲第五屆CASIO杯翻譯競賽英語組一等獎——這個獎項,在此之前,已連續空缺4年。現在的她,正忙著翻譯自己的第四本譯著,美國文學作品《家的地圖》,但就是這個被很多人認為是文學翻譯未來之星的博士生,對于能否把文學翻譯作為自己的長久選擇,仍“不能確定”。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07級翻譯系是國內大學最早開設的翻譯系之一,共有46名學生,記者日前對該系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收回的37份有效問卷中,“非常喜歡文學翻譯”的占32.4%,“沒什么濃厚興趣”的占67.6%;“假設賺錢一樣多,愿做商務翻譯”的有41.7%,“愿做文學翻譯”的有58.3%;但按目前市場上的稿酬,“愿做商務翻譯”的高達94.3%,愿做文學翻譯的僅有5.7%。
受訪學生、北外本科生張聰,盡管對文學翻譯興趣十足,但她還是認為“翻譯文學作品‘養不活’自己”。另一位受訪學生金艷直言:“如果是個人興趣,我會選文學翻譯。如果是工作,我會選商務翻譯。”
對于學生的這些“職業意向”,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翻譯系主任吳青似乎“見怪不怪”。她說,在自己教過的近230位學生中,“能有1/10的學生在(文學翻譯)這條道上走,就已經非常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