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名大學生志愿分批下鄉(xiāng)
馬錦添和陳國烽努力想讓記者明白他們要打造的理想鄉(xiāng)村:一個能把城鄉(xiāng)資源盤活的實驗室,一個可以復制推廣的“樣本村”,一個“黃埔軍校式”的村官培訓基地,它生活富裕、經濟發(fā)展,文化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和諧有致。
“來這個村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去年畢業(yè)的馬錦添是“小蜜蜂團隊”的骨干。2006年,經朋友介紹,他在深圳參加了一個“六西格瑪”商業(yè)管理模式培訓班。據說,參與下鄉(xiāng)計劃的大學生都“出身”這個培訓班。在那里,他們學習了據稱只有世界500強公司的高管才能接觸的管理課程。
不久,一位老師帶他們來到了三合村,并開導大學生們把目光放到廣袤的農村,建立自己的事業(yè)。
“很多人開始并不喜歡這個村子”,馬錦添形容對三合村的第一印象是貧窮、落后甚至閉塞,很多農戶還是人畜共居。但村民們的熱情和淳樸,讓大學生們歡喜,三合村良好的生態(tài)、豐富的養(yǎng)殖資源、淳樸的民風等,也讓大學生們看到了希望。
馬錦添說,“小蜜蜂團隊”已吸納了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等廣州20多所高校的70多名大學生,“他們都將陸續(xù)參與到下鄉(xiāng)計劃中”。目前下鄉(xiāng)的只是第一梯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來到這里”。
大學生村官融入村子獲認可
見到陳國烽時,他正在魚塘邊,人曬得黝黑。
因為是華農畢業(yè),他被“對口”安排管理村里的養(yǎng)殖業(yè)。“下魚塘的時間比村民還多,每天都要取水樣作測試。”陳國烽一臉憨笑。
其實,陳國烽也是個養(yǎng)殖“外行”,他大學主修“車輛工程”。三合村有近800畝魚塘,每年的承包費是村財政的支柱,“不提高養(yǎng)殖業(yè)效益,村收入就上不去”。
入村以來,陳國烽不斷與母校聯(lián)系“取經”,請來教授現(xiàn)場傳教。目前,他草擬的一個“魚、鴨、豬”混養(yǎng)生態(tài)養(yǎng)殖計劃已接近完成,請專家一估算,說有上千萬元的年利潤空間。
分管教育的駱嫦琳成了村子里最忙的“老師姐姐”,教育心理學的專業(yè)背景,讓她設計的趣味課程很快在三合小學70多個孩子中風靡起來。她主教四五六年級的英語課,邊演話劇,邊唱歌跳舞,邊學英語,讓她的課堂很快出了名,鎮(zhèn)中心小學還專程派老師到村里聽她的公開課。而三合村的村民們更覺得開心的是,村里那些瞎胡鬧、罵粗口的孩子,戀上大學生老師后,變得懂禮貌、愛讀書了。一個多年來除了孩子就是老人的村莊,難得地多了許多的生氣與快樂。
這幾天,村官馬錦添拿到了上任來的首份“政績”。村里的政務公開欄上,以他為“甲方”代表村委會發(fā)布的回收魚塘公告,貼得很醒目。
馬錦添在村里主管“村務”,還兼任村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老師。盡管上任時間不長,“麻煩事”卻已不少:看病醫(yī)療、鄰里糾紛、婚姻官司、養(yǎng)老、隔代教育……遇到了,都得解決。還有些事,讓他覺得有點“秀才遇著兵”:一名村民強占村里七畝魚塘四年多,分文未上交。馬錦添上門做工作要收回魚塘,結果被這名村民追砍,“不止恫嚇,還往身上砍”。
“講理講不通,打又打不過”,馬錦添說,他多次向鎮(zhèn)里求援,甚至不惜打算與當事人對簿公堂。搞到最后,這名村民終于讓步,撈走魚,交出了魚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