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熱線”開通后,已有多個“迫不及待”的咨詢求助電話涌向12355專線,在2小時規定時間內,4條線路始終處于忙碌狀態,分別接聽了30多個電話,其中反映的問題再度引起專家的關注。
12歲進入危險年齡
第一個打進電話的一名父親訴說,他的孩子因自感學業負擔和精神壓力過大,不時抱怨父母“為什么把我生出來”。昨晚當值的心理咨詢師陳小亞說,從最近發生的多起青少年自殺個案來看,12歲是危險年齡的起點,家長和老師再也不能把12歲的孩子看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陳小亞說,現在國際上通常把12歲作為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從人的自然生理屬性來說,他們已經是“成人”。這時,他們已經極具成人意識,一旦他們的獨立意識遭遇外界的過分壓制,就很可能產生心理的扭曲。
培養模式不要刻板
“青春期的特征就是苦悶期、風暴期、閉鎖期、反抗期和求偶期,幾乎每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會出現其中的一個或多個現象。”陳小亞說,家庭、學校和社會往往按一個理想“標準”去要求和塑造孩子,對他們出現的青春期問題要么大驚小怪,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引導失當。對此,陳小亞給出了一個最簡單“辦法”:認清青春期孩子的成長任務是“從家庭走向社會”,而家長的任務是“做好與孩子在思想及生活方式上逐漸分離的心理準備”。許多發生自殺等極端心理危機的孩子,大多“死”于家長的過度愛護、過分疏忽和過于刻板的“標準化”培養模式。
心理課效果打問號
一位男生反映,班上有個原來比較開朗的同學開學后一直悶悶不樂,也不理睬其他人,他真擔心這個同學。昨晚接聽熱線的心理咨詢師郭鐵軍說,從一般心理規律來看,自殺者在走向極端前很少會將“計劃”告訴他人,一個偶然的外因刺激就會使他們選擇絕路。
郭鐵軍說,現在中小學普遍開設了心理課,但究竟有沒有引起學生、教師、家長的重視,還要打個很大的問號,而且,家長對心理知識普遍缺失、社會對“好孩子”評判標準過于單一,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被掩蓋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