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從“給錢”向“賺錢”的觀念轉變
女兒上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天突發奇想地說想給我打工掙點零花錢。我當即表示同意,很快一張家務活清單以及價格明細表便掛在了女兒的床頭,女兒開始了諸如洗碗、拖地、買早點的“打工生涯”。剛開始,女兒樂此不疲,漸漸地就沒有興趣了,終于,沒熬過一個月,女兒的賺錢計劃徹底破產,從此又開始了向我要錢的日子。我問她:“為什么有錢不去掙?”她說:“唉,錢實在太難掙了,還是你給多少就花多少吧。”真沒出息!當然,這種向父母要錢花的念頭絕不是女兒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慣出來的。
在中國,尤其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從來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錢,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而父母大都無條件接受并樂意為之,以致于有些孩子長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崗位,還習慣于伸手向父母要錢買房、買車、娶媳婦,甚至撫養第三代。要錢的理所當然,給錢的亦理所當然,甚至嘴上還叨念著祖輩留下來的古訓:“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遲早都是要給他們的。”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族式理財觀---一代代“給”下去,生生不息。
在美國則恰恰相反,父母從小就鼓勵孩子賺錢,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18歲成年時就讓孩子離開家庭自謀生路。在被美國父母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中,則明確要求孩子達到以下理財目標: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美元紙幣;5歲時知道錢是怎么來的;6歲開始學習攢錢;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里;9歲能制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2歲能夠制定并執行兩周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13歲至高中畢業,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他們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這樣的教育對孩子非常有益。因此,每當我們看到在世界億萬富翁排行榜上美國人不僅位居前列,而且占去總數的一半多,以及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和影響的美國著名企業家越來越多時,應該不足為奇,因為,這是他們長期堅持兒童理財教育的必然回報。
英國一向主張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日本則主張自力更生、勤儉持家。反映在兒童理財教育方面表現為:重視家庭教育,主張孩子自力更生,不隨便向別人借錢,還主張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在日本,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已經融入到少年兒童的整個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逐漸形成了善于理財的品質和能力,這也為日本培養、造就大批的優秀經濟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
由此可見,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在兒童理財教育方面的確存在著很大差距,可以說,目前中國兒童理財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們應該徹底改變中國傳統家族式理財觀念,打破人與人之間恥于談金錢、待遇、報酬的羞怯狀態,像西方國家一樣,大膽地與孩子談金錢、談賺錢,從小就培養孩子賺錢的意識和能力。這已經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孩子還會天真地以為,錢是從ATM機里取出來的,只要刷卡,我們就可以任意消費。
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富裕的生活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價值觀的指導,它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不健康的價值觀比富裕的生活對孩子更具傷害性。因此,為了避免金錢給孩子帶來傷害,我們更要著力培養孩子健康完善的價值觀和理財觀,同時,彌補我國在兒童理財教育上的滯后狀況,將理財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來抓,父母或教師要積極引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理財行為,包括掙錢、花錢、管理和分享金錢等各個環節。但我們畢竟是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不能讓孩子染上“一切向錢看”的市儈之氣,有必要讓孩子把掙錢行為和作為家庭和社區成員該盡的義務區別開來;教會孩子制訂個人財務規劃,可以是周計劃,也可以是月計劃,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培養他們長期規劃的能力,使其能夠合理支配、管理自己的財富;還要讓孩子通過慈善活動等形式,獲得幫助別人的快樂,明白“給予,然后才會得到”的道理。
總之,在我國高度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伴隨著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我們有必要將兒童理財教育納入到與智商、情商教育并列的同心圓中,使理財教育逐漸進入到學校和家庭素質教育的視野中,以彌補我國在兒童理財教育方面的缺失,促進我國的兒童理財教育從“給錢”向“賺錢”的觀念轉變。因此,有觀點強調:處在經濟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要想孩子將來生活得好,智商、情商、財商一個都不能少。所謂財商,就是孩子認識和駕馭金錢的能力,它理應而且必將成為我國兒童基本的素質之一。(王曉霞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