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無法給大學生一個滿意的“產出”
在大學生主動退學率攀升的同時,各界人士也在反思其背后暴露出的高等教育體制的種種弊端。
蘇楊說,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無用且陳舊的教學內容,不公正的學校管理模式,讓他覺得待在學校里毫無價值。
他問,文憑到底值幾個錢?“參加招聘的企業不會問你功課考了多少分,而是直接給你個東西,看你能不能做出來。學校卻老開些沒有用的課程”。
還讓蘇楊失望的還有:學生無償獻血按理說學校會有補貼,但是學校沒發;安排課程表時,經常出現必修課和選修課沖突,但教務處不予調換,結果交了選修課的錢既修不到學分,也不退錢,下學期還得重選重交錢……
周家亮也表示,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學校老師講課的內容、方式,他都不滿意,覺得太照本宣科,內容與實際情況又絲毫掛不上鉤。他對學校的管理也有看法:“學校經營食堂等商業機構,就限制學生進入附近的商業街,這非常令人憤慨。”
一個網名叫“任天寂”的學生,在黑龍江某高校讀大三時退學。他在網上寫下了《中國教育萬言書》,并注明是“一個退學大學生的自白”,他認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主要不是學校問題,而是教育觀念問題。他覺得,與其在學校受折磨混張文憑,不如自己退學開辟一條自由讀書的道路。
在一些退學者眼中,目前的高等教育投入產出非常不成比例。一名退學者就表示,大學4年下來,學費、書費、路費、生活費加起來,起碼也要5萬元人民幣,而畢業以后還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2006年年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就表示,200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413萬,按照7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約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在退學者看來,既然讀了大學也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還白白花費那么多父母的錢,還不如不讀。
上海交通大學熊丙奇教授認為,高校教育不能最終給大學生一個滿意的“產出”,確實是一部分學生選擇退學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往往只有大學生的身份,而沒有大學生的能力。能力的不足加上高校擴招帶來畢業生空前增多,就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
熊丙奇教授提出,目前的高校教育有幾個問題值得反思。第一,大規模擴招不僅使生源質量把關不嚴,也使教學力量的提高滯后于學生數量的增長,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第二,高校辦學理念以及對大學功能定位不準確。高校應具備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中,教學理應排在第一位,但現在高校不把精力重點放在教學,而更多致力于科研,使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第三,自主辦學不落實,使學校培養不出自己想要的學生。按《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校招生、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材選定等都應由高校自主決定,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并沒有自主權。同時,高校教育資源壟斷,高校教育缺乏競爭機制,教育質量難以向前推進。(張光杰 嚴亞男 葉鐵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