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關注奧運會,把它當作生活中的一個重大社會事件。從宏觀經濟運行角度看,奧運會實際上是一項新的建設工程、一項新的經營項目。這一新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將帶動奧運場館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和結構升級,進而帶動就業數量的增加和結構的改善。
奧運對就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幾年中創造較大量的新增就業。北京市統計局的投入產出分析預測,在2005年至2008年這4年間,新增就業機會將達到180萬個。國際經驗也表明了同樣的規律。漢城奧運會增加就業崗位近30萬個,悉尼奧運會到1999年就已經增加了15萬個就業崗位。
它將提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第三產業將成為我國舉辦奧運會受益最大的產業。舉辦奧運會可以拉動與此密切相關的電子信息、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服務等產業的發展。根據預測,到2008年,北京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將提高到70%。服務業新增就業將占到全部新增就業的50%左右,數量約為100萬。
二、吸收更多的外來勞動力就業。北京是一個勞動力凈輸入地,新增就業主要依靠外來勞動力輸入。盡管奧運的舉辦將吸收一部分北京本地的勞動力,但是,奧運商機吸收更多的是外來勞動力包括全球的勞動力到北京就業。由于中心城區人口容量有限,舉辦奧運會將使城區中心區向郊區“移民”200萬人,帶動勞動力在順義、大興、懷柔、房山、通州、平谷等中心城鎮就業。
三、增加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奧運帶動的產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體育競賽場館和設施的建筑制造、安裝,以及交通設施的改善;另一個是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電子信息服務、商貿、物流、會展、旅游、教育、文化、娛樂等。雖然建筑、制造、賓館、餐飲、商品銷售等能夠吸收一批普通勞動力,但是,需求更多的是受過專門訓練的高技能人才和高學歷人才。現代化服務業的發展無疑也將為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博士生的就業創造條件。
四、奧運主要帶動北京地區就業,同時對全國有輻射作用。由于基建和服務的提供主要發生在北京,新增就業主要在北京地區。與此同時,基建原材料的采購、奧運產品的制造加工以及一些服務的提供則是全國性的。同時,在北京的一些投入可能在其他地方產出,從而帶動其他地方就業的增加。
奧運對就業的拉動有一個周期。籌備一屆奧運會需要6年到7年的時間。因此,對于北京來說,奧運經濟對就業的拉動將主要集中在2002年對到2008年這7年間,其中2005年至2008年是高峰。在2005年至2008年間,前期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建筑、道路修建和環保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此外,交通運輸、旅游業人才需求也逐漸看漲。2007年和2008年人才需求則大量集中在服務業上,會在短期內有急劇增加。
奧運新增就業中有很大比例是服務業崗位。在2008年奧運會結束后,這些新增就業中的很大比例會穩固下來。德國世界杯足球賽拉動的新增就業中,20%最后能形成固定職業,其他奧運會舉辦城市的數字也差不多,略高些。對北京而言,這個比例數會高得多。
奧運將促進勞動者素質提升。奧運經濟是一個新的領域,很多工作是直接與國際接軌的。奧運會要對包括志愿者在內的人員進行培訓,并且,勞動者需要在國際的環境中不斷應用和實踐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這個巨大的項目工程將會培養出一批非常搶手的人才資源,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升。
奧運會后,不會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在北京正常經濟建設中,奧運投資帶動的增長僅占較小比重。近年來,北京GDP增長率都在10%以上,而奧運帶動的每年GDP的增長還不到1個百分點。因此,經濟增長不會因奧運結束受影響,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長速度也不會受影響。由于就業靈活性增強,奧運會結束后,在奧運期間已增加的就業會在勞動力市場供求機制作用下自行調節,因而不會出現“失業沖擊”。
總之,舉辦奧運會將給處于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北京創造巨大的產業機會,帶動就業數量,提高就業質量,改善就業結構。 (作者張麗賓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