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訓班:遍地“名師”忽悠人
“中高特級教師,一對一輔導,名師指點,即學即會”……進入暑期以來,各種名目的家教、培訓、夏令營又開始粉墨登場。一些打著“名師”旗號的培訓機構開始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群發等方式,忽悠家長和學員。
“名師”培訓廣告滿天飛
暑期培訓班隨著氣溫漸熱,街頭各類暑期培訓班報名點隨處可見,培訓內容從英法日韓等語言的基礎班、提高班到各類等級考試以及樂器班、美術班、武術班無所不有。培訓班大都打著“名師”的旗號,真假難辨。
“我最近收到好幾條名師、家教培訓的短信,包括培訓內容、聯系方式等信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家住豐臺七里莊的王先生指著手機上的短信告訴《市場報》記者,“孩子放假后,本想給他報個班充充電,但這種渠道發布的消息真讓人不敢相信。”
7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看到在校園的宣傳欄里張貼著各種各樣的招生廣告,但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廣告的內容。“很想去培訓,但是聽到有人受騙上當,就怕了。”一位停下來看廣告的同學告訴記者。暑假到來之際,各家報紙版面上增加了許多暑期培訓的廣告,其中“重點高中頂級教師”、“重點學科帶頭人”的廣告語格外醒目。
在互聯網上,許多網站上都發布有培訓的信息。查閱后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標注著“名校名師”、“資深教師”等字樣,但關于老師的信息只有姓沒有名,即使標注在“重點學校”任職的,也沒有學校全稱。
“名師”是如何出爐的?
花錢請來掛名的“名師”經常是這類培訓班得手的法寶。“當時就沖著名師在北京參加考研輔導班的。開始上的幾節課還不錯,可后來的課程都是由其他老師帶的。”小王想起考研復習班的經歷忿忿向記者抱怨。
記者了解到,像小王一樣有類似經歷的學員不在少數。實際上,更多的培訓班有名無實――花名冊上的名師與其教學工作沒有任何關聯。學員沖著“名師”交錢上暑期班,但名師僅僅露個臉就再沒出現,培訓時卻是普通教師甚至是還沒取得相應資質的老師代替;試聽時,內容只說到點子邊緣,吸引家長下定金或交齊全款;真正上課時,便逐漸發現后面的課程內容多平淡無奇。而且,教學規模也縮水了,原承諾的小班變成大班,“才藝班”成了“才藝合并班”。
同時,這些培訓機構的口頭承諾多以高薪就業誘人,常打出“年薪10萬元輕松拿”、“初中畢業拿高薪”、“3月速成包分配”等空頭支票,還向學員不切實際地承諾“100%就業”。此外,培訓機構還存在收費標準模糊不清,把培訓費拆分成材料費、設備費和戶外活動費,以及設下免費陷阱等問題。
“一個班能否賺錢也全在于能否請到所謂的名師出場。”開辦南京某高校函授班多年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張老師表示,目前培訓機構開門營業的門檻不高,只要有合辦單位、有場地就能開班,關鍵是能否擁有吸引生源的名師。只要名師到場,講不講課沒關系。一些家教機構用“名師”做幌子,實際上卻招聘一些大學生做老師。這些大學生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更沒有教學經驗;一些機構不愿意用高價“買”名師,干脆就包裝制造“名師”。
“名師”標準是什么?
究竟什么是名師?名師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師資水平可稱為“名師掛帥”?據記者了解,這方面的規范還是空白。
目前,要辦一個培訓學校需要經過多道繁雜手續,首先是要取得辦學資格證,其次還要取得民政局、人事局、地稅局等部門的批準,但教育部門審批的只是學歷教育方面的許可證,勞動局審批的是技能培訓方面的許可證,缺乏綜合管理歸口。現在社會上有辦學許可證的培訓班并不多,大部分都不具備辦學資格,也沒有相應部門實行有效監管。目前,國家對這類以營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的辦學資格、規模等還沒有相應法律法規約束,因此對社會上現有的培訓機構也無法明確資格,認可歸屬部門。
據了解,隨著培訓市場競爭的進一步白熱化,除爭搶老師和地盤之外,業內甚至對于張貼培訓廣告的地盤也都暗中有勢力劃分。如在北京,考研廣告張貼就由安徽幫、河南幫等把持,不經他們之手,甚至無法將廣告張貼到各大高校的宣傳欄中。
消費者委員會提醒稱,消費者在選擇培訓機構時可從其是否持有教育部門頒發的《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和物價部門核發的《營業服務性收費許可證》來確認其是否具有資質。培訓老師也必須具備《教師資格證》或相關的資格證書;其次,到培訓現場了解培訓的規模和設備,尤其對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培訓項目如游泳、跆拳道等更要多一份謹慎,防止出現意外。同時,要注意保留維權證據,收集培訓班派發的招生簡章、承諾書等資料,交納學費時尤其要慎重。此外,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外出性質的培訓班如“英語夏令營”、“口語夏令營”等,教育部門是不支持也不批準的。(記者 王旭輝 實習生 張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