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八章 綠色交通
交通運輸行業要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交通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
第一節 強化節能減排
一、結構性節能減排
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優化交通運輸資源配置,發揮綜合運輸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加快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水運等低能耗運輸方式,倡導低碳型交通消費模式和出行方式。
大力優化公路網結構,提高路網通行能力和效率,提升公路技術等級和路面等級,調整公路運輸運力結構;推進港口結構調整,發展大型化、專業化港口;提升航道技術等級,加快形成以高等級航道為主體的內河航道網。推進交通能源消費結構優化,鼓勵替代能源在營運車船中的應用。
二、技術性節能減排
積極采用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車等節能環保型營運車輛以及雙尾船、新能源動力船等節能環保型營運船舶,推廣應用自重輕、載重量大的運輸裝備。對營運車船設置能耗和排放限制標準,提高準入門檻,淘汰低標準及老舊車船。鼓勵使用天然氣動力和電動車等節能環保型城市公交車,開展混合動力、電能出租汽車試點工作。與2005年相比,力爭“十二五”末營運客車、貨車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分別下降6%和12%,海洋和內河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分別下降16%和14%。
大力研發推廣隧道智能通風照明控制技術,推行隧道“綠色照明工程”。加快發展高能效電力驅動港口裝卸設備,研發推廣電能回饋、儲能回用等新工藝新技術,基本完成輪胎式集裝箱門式起重機“油改電”技術改造,推進船舶靠泊使用岸電技術改造。逐步推廣港口太陽能、地源及海水源能、潮汐能、風能等新能源利用技術。與2005年相比,力爭“十二五”末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下降8%。
推廣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ETC)系統,推廣內河船舶免停靠報港信息服務系統,完善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促進客貨運輸市場的電子化、網絡化,實現信息共享,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
三、管理性節能減排
發展先進公路運輸組織方式,加強貨運組織和運力調配,利用回程運力,降低車輛空駛率。鼓勵廂式運輸、集裝箱運輸等專業化運輸方式,發揮甩掛運輸效率高和減排效果好的優勢。合理安排客運線路,完善道路客運信息監測、分析和發布制度,提高客車實載率。推動建立綠色汽車維修體制機制,建立較完善的駕培行業節能減排體系。加強水路運輸組織管理,鼓勵航運企業聯合經營,發揮規模優勢,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發展大宗散貨專業化運輸、多式聯運等現代運輸組織方式,全面提升船舶營運組織效率和節能減排水平。優化港口機械作業和港內運輸組織管理。鼓勵道路運輸企業及港口企業完善能源管理體系,推廣能源合同管理。
發揮港口、公路樞紐站場在物流發展中的節點作用,引導運輸企業向依托港口、公路貨運樞紐的物流園區集聚,提高不同運輸方式間貨物換裝效率,促進節能減排。
加強民航業節能減排,以航空公司、機場、空管為主體,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加強監督檢查和綜合協調,控制航空排放。
專欄15 “十二五”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示范推廣工程
營運車船燃料消耗量準入與退出工程:實施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運輸車輛和船舶。
節能與新能源車輛示范推廣工程:促進混合動力、純電動、天然氣等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輛在公共汽車和出租車領域的示范推廣應用,在城際客貨運輸和城市物流配送車輛中試點推廣新能源和天然氣車輛。
綠色駕駛與維修工程:大力推廣綠色節能駕駛技術,組織實施綠色維修工程。
智能交通節能減排工程:推廣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內河船舶免停靠報港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
公路建設和運營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工程:推廣應用溫拌瀝青鋪路技術、交通建設材料循環利用技術,實施公路隧道通風照明智能控制、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等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大力推進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設低碳服務區等一批試點工程。
綠色港航建設工程:加快港口集裝箱碼頭輪胎式集裝箱起重機“油改電”和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技術改造,積極推廣太陽能、地熱能等再生能源利用。
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逐步使合同能源管理成為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技術服務市場的重要機制。
船舶能效管理體系與數據庫建設工程:參照國際上在船舶能效改進方面的先進做法和經驗,積極推動航運企業將船舶能效納入體系管理。
第二節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一、節約土地和岸線資源
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資源和運輸樞紐資源,協調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的線位走向和技術標準,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在樞紐節點的有效整合,提高樞紐建設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優化公路工程建設方案,高效利用線位資源,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技術標準。鼓勵利用舊路改擴建,因地制宜的控制公路建設永久用地和臨時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強對施工臨時用地的恢復管理,嚴格執行工程建設中采取改地、造地、復墾等措施要求,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
完善港口岸線使用管理,堅持統籌規劃、深水深用、合理開發,保障港口岸線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利用。鼓勵通過提高等級、改進工藝、更新設備、擴大陸域、完善配套等方式,加強老港區技術改造工作,提高老港區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港區,提高港區岸線資源利用效率。
二、循環利用資源
積極探索交通運輸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和評價指標體系。推廣使用交通廢棄物(廢水)循環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倡導標準化設計及工廠化預制,提高資源再利用水平。
加強港口、公路等的生產、生活污水循環利用,大力開展路面材料、施工廢料、棄渣、港口疏浚土等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建設資源循環利用試點工程。以工程應用急需的高性能材料、工藝和裝備為重點,積極推廣廢舊路面材料冷再生、熱再生等循環利用技術和施工工藝。推廣航空水資源綜合再生利用技術,促進航空垃圾資源化利用。
第三節 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
一、加強工程建設生態保護力度
研究制訂生態型公路、港口、航道等工程的技術指南,逐步建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保護激勵機制。
繼續加強公路生態保護。優化公路建設路線,合理避繞生態敏感區。公路建設盡量擬合原地形,減少高填深挖,采取水土保持、動物通道設置、植物和濕地保護等有效措施,減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生態敏感區域路段,注重生態修復建設,有效改善公路路域生態環境功能。
強化港口航道工程的生態保護。港口和航道建設過程中盡量避免或減少對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改變、濕地破壞、海岸非正常侵蝕等生態問題,注重濕地保護、生態護岸、生態緩沖帶建設以及重大港口工程的生態修復等工作。
二、加強污染治理
加強公路、港口、機場等施工和運營過程中的污染治理,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控制并逐步減少公路施工期污染。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效果,因地制宜的推廣生態型污水處理技術。對營運期超標的高速公路路段,實施聲屏障、隔聲窗等噪聲治理工程。推廣應用公路營運期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處理等環保技術。
推進港口污水回用系統建設,在部分客運量較大的港口、內河水上服務區及京杭運河全線,建設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處理設施。加強煤炭、礦石碼頭的粉塵防治。加強對運量較大、周邊居民密集的集裝箱作業區的噪聲治理。加強遠離市區的分散小型港點的垃圾處理。
強化對營運車船定期監督、檢查和維修,嚴格控制和減少營運車船的污染排放。全面實施船舶污染治理,對營運船舶強制要求安裝污水處理(或儲納)設施和垃圾回收設施。
第四節 加強節能環保監管
一、強化工程全過程節能環保監管
強化對交通運輸工程規劃、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節能環保監管。制定監督與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執行交通建設項目節能評估、交通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竣工環保驗收等監管制度。全面開展工程節能環保設計,對已運營的工程逐步實施節能環保后評估。
二、建立交通節能環保統計及考核機制
建設部省兩級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統計機制和平臺,建立標準統一的行業節能環保統計數據庫和網絡傳輸系統,開發統計數據分析系統。建立完善的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統計數據核查制度和節能環保公報制度。
建立統一、科學的交通運輸行業和重點交通能耗企業的單位能耗核算制度,加緊研究交通運輸行業節能環保評價和考核體系,定期開展行業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等評估工作。建立節能環保的目標責任制,研究制訂交通運輸行業污染損害賠償制度。
三、建設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監測網絡
依托現有的信息網絡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部節能環保數據中心和省級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監測中心站;選擇生態環境敏感或具備一定工作基礎的區域重點開始建設公路和港口的監測站點,結合部分社會監測力量和資源,初步形成布局科學、層次合理的行業節能環保監測網絡,全面開展交通運輸節能和環保監測工作。
重點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沿線公路交通環境監測網絡,三峽庫區、環渤海、長江口、珠江口等敏感水域的水運交通環境監測網絡。大力加強機場噪聲監測能力,試點推廣船舶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針對行業能耗較大的重點運輸企業開展節能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