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十章 加快提升民營經濟發展質量
圍繞打造“江蘇民營經濟第一大市”目標,以增強競爭力為核心,推進民營經濟組織結構現代化、發展布局集約化、增長方式科技化,實現民營經濟的總量倍增、內涵提升,進一步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第一節 增強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繼續實施“名企、名品、名人”工程,推進民營企業在轉型中打造競爭新優勢。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采用新設備、開發新技術、研制新產品,加強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持企業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提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售后服務水平。開展“質量興市”先進市創建活動。引導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推進管理創新、誠實守信經營。到2015年,私營企業注冊資本突破6000億元。
引導企業整合重組。鼓勵、扶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合作,通過強強聯合、內聯外合、產業鏈延伸、品牌聯盟等多種形式,按照市場規律實施整合重組,加快向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實現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推動優勢企業、高科技企業與資本市場接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力爭全市上市公司數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加快推進民營企業股權多元化,促進股權流轉,探索開展非上市公司股權流轉試點。
鼓勵企業開拓市場。加強與著名產品交易網站合作,發展紡織服裝、電動工具等行業性電子商務平臺,推動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加大市場推廣力度。舉辦船舶配套、紡織服裝等專業品牌展銷活動,擴大展會影響力,幫助企業搭建市場開拓平臺。支持中小企業參加各類展覽展銷活動,組織終端產品生產企業,組團赴重點地區開展需求對接活動,積極拓展市場空間。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培育一批“專而精”、“小而特”的潛力型、成長型中小外貿企業。
第二節 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拓寬民營企業發展領域。支持民間資本發展新能源、新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支持民間資本發展軟件外包、信息服務、廣告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支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務等領域。
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生產規模大、配套能力強、專業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合理布點、重點扶持一批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輻射力強的專業大市場,形成專業市場與特色園區的互動發展機制,推進產業集聚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重點特色產業基地實施品牌戰略,壯大骨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集聚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延長產業鏈,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以各級各類開發園區為載體,推進電子信息、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輸變電設備、電動工具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第三節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破解中小企業發展難題。全面落實國家和省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緩解民營經濟發展在用地、融資、用工等方面的制約。探索民營經濟用地保障新機制,推進供地模式和用地方式轉變,以工業園區為重點,探索建立集約節約用地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掛鉤機制。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擴大中小企業融資規模,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壯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努力提高信用擔保規模和能力;探索開展無形資產質押貸款改革試點,試行開展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融資;實現銀企對接、中小企業“金融超市”、應急互助基金等融資平臺的常態化,擴大中小企業受惠受益面。
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綜合服務機構,探索建立服務于民營企業管理層的專家“智庫”,逐步完善覆蓋創業指導、信息服務、管理咨詢、人才培訓、質量檢控、技術創新、研發設計等領域的多層次、立體化服務體系。擴大推進網絡平臺聯動體系建設,嘗試建立接軌蘇南、上海的網絡平臺聯動機制,完善以市級網站為基礎、以縣(市、區)網站為支撐的上下互動大型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
完善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整合現有專項資金,擴大市區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積極發展為民營經濟服務的行業協會、商會,積極培育為民間投資服務的中介組織,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的財稅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外包制度,支持民營企業產品進入政府采購目錄。規范涉企檢查、評比、收費等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建立民營企業投訴中心,深化落實幫扶企業的各項行之有效的舉措,切實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