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九章 加快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為目標,堅持擴大開放與產業升級、區域合作相結合,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快轉變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實現由開放大市向開放強市的轉變。
第一節 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加快對外貿易由規模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走高新化、品牌化、多元化發展道路,推動由外貿大市向外貿強市轉變。2015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達到300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突破200億美元。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推動出口產品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加快由單一加工制造環節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引導企業加大出口產品研發力度,提高船舶海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擴大家紡、服裝、機械等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到“十二五”末,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到50%。
優化出口地區結構。引導企業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快構建國際市場營銷體系,進一步鞏固日本、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開拓東盟、南亞、東歐、非洲、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充分利用國家(地區)間自貿區“零關稅”等優惠政策,大力開拓自貿區市場。大力實施國際化市場建設和出口基地建設計劃,重點打造船舶海工、紡織服裝、電動工具、太陽能光伏電池等具有影響力的南通特色產業出口基地。探索國際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建立健全應對各種非關稅壁壘的應急反應機制。到“十二五”末,培育和創建省級以上出口品牌30個以上,省級以上出口基地5家。
優化貿易方式。提高一般貿易在商品貿易中的比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以軟件外包、生物醫藥研發、船舶設計、電子商務等服務外包為重點的服務貿易,著力擴大服務貿易出口。鼓勵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關鍵零部件、緊缺資源類產品。強化外貿扶持,加強行業組織建設,組織專業化貿易促進活動,完善服務企業信息和貿易融資平臺建設。
第二節 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引園并舉,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優化外資投向,創新引資方式,實現利用外資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提升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五年累計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00億美元以上,引進超億美元項目50個、超5億美元項目10個。
優化引資結構。重點瞄準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鼓勵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和沿江沿海地區。以重特大項目為突破口,大力引進臨港工業、重型裝備、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符合環保要求的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新格局。
拓展引資領域。擴大金融、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對外開放,適應國際服務業轉移趨勢,大力引進現代物流、商務會展、服務外包、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加快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大力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鼓勵和支持跨國公司在南通設立地區總部、銷售中心和研發機構等。
優化引資方式。探索外資并購重組、風險投資、境外上市等多種利用外資新方式。按照低成本、規范化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符合條件的企業到海外上市,擴大海外上市企業規模。積極引進境外各類投資基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外資企業在境內上市和發行債券。強化外資的溢出效應,圍繞新興產業培育、主導產業升級所需的關鍵技術,加強與外資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第三節 推動企業“走出去”
拓展對外投資領域和方式,支持企業“走出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對外工程承包、境外資源開發和跨國并購,提高外經合作層次和水平。
鼓勵企業境外投資。鼓勵企業采取獨資、合資、合作、并購等多種方式,設立境外貿易機構、研發機構、生產加工基地,利用當地人才、技術和信息,加快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采購和銷售服務體系,打造南通的國際知名品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利用南通家紡服裝、電動工具在世界上的營銷網絡,探索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積極推動與東南亞、非洲、俄羅斯、澳大利亞等重要資源國的合作,通過長期貿易協議、參股開發等方式,探索在境外建立資源基地。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指導服務和權益保護。
提高對外承包工程水平。以轉型轉軌為抓手,優化外派勞務結構,擴大技能型和技術型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鼓勵企業承攬技術含量高、能帶動設備出口的大型“交鑰匙”工程項目,創造條件承接BOT項目,進一步提高對外承包工程的質量和競爭力。推進外經企業與工業、科研、設計、建筑等行業企業聯合與重組,提高對外承包和設計咨詢能力,積極承攬境外農業、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工程。2015年,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達到20億美元。
第四節 高標準建設開發園區
以集約、集聚、創新、生態為目標,加快開發園區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生產制造向研發設計轉變。以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加快建設一批省內一流、國內先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園區,努力把開發園區建設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導區、自主創新的先行區、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和功能配套完善的現代新城區。到“十二五”末,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水平進入國家級開發區前20位,兩個以上省級開發區發展水平進入全省前10位,其它開發區均大幅晉位并進入全省開發區的中上行列。
建設特色園區。提升規劃水平,以前瞻、科學的規劃指導和推動各類開發園區的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在產業集群、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的特色園區。合理確定開發園區的主體功能和產業定位,以產業鏈整合生產和服務,構建統一規劃、特色鮮明、相互配套、協調發展的園區開發新格局。做大做強11個省級特色產業園,力爭每個開發區再培育一個特色產業園,全市開發區新獲批省級特色產業園4個以上。
深化跨江合作。著力實施跨江聯動開發戰略,高標準建設蘇通科技產業園、錫通科技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外高橋(啟東)產業園、楊浦(海安)工業園等一批跨江合作園區;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岸線、土地等資源優勢,把跨江合作共建園區拓展延伸到沿海地區。學習吸收合作方在園區規劃、建設、運營、招商中的先進經驗,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跨江合作園區的產業集聚、企業集群。
推進市縣聯動。充分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合理引導要素流向,鼓勵和支持市縣、區縣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強化市區對縣區在融資、招商、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鼓勵各地按照“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共建共贏”原則聯合推進園區開發,加快推進洋口港南通國際產業園建設。
提升園區功能。提升創新功能,構建創新人才、科教資源、研發機構的集聚平臺,大力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服務功能,優化投資環境,鼓勵開發園區創新管理體制,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方式;提升配套功能,大力引進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增強生產要素的集聚功能,提高園區產業層次和科技創新水平。積極支持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園區躋身國家級開發區,有條件的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發展成為省級開發區。
第五節 深入推進區域合作
加快構建滬蘇通“小金三角”。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機遇,以跨江聯動、園區共建為載體,加強區域產業合作,加快推進區域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快形成與上海、蘇南城市的同城效應。有選擇地接受上海、蘇南產業轉移,加大現代物流、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接軌和融入力度。深化科技、環保、水利、信用、信息、社保、通關監管等區域合作,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
積極開展與長江中上游地區合作。依托南通江海港口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強與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互動合作,建立上下游區域溝通、協調機制,發揮江海聯運優勢,推進南通與長江中上游地區在交通、產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積極開展對口援疆工作。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扎實做好對口支援新疆伊寧縣工作,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確保我市新一輪援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