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新農村建設還只是紙上的5個字,一年后的今天,新農村建設卻成了眼前切切實實的變化。”這是記者在采訪新農村建設時聽到的一句感慨。這位農民叫包士利,32歲,是江寧區秣陵街道周里村一位普通農民。
腰包鼓了,上月開回了一輛別克凱越
包士利的家就在村委會的東頭,二層小樓在一排小樓中間并不起眼。
包士利說,這些房子都是去年剛蓋的,農村人有了錢,最先想到的就是蓋房子,讓一家老小住得舒服點。周里村底子薄,全村人祖祖輩輩都靠著種田過日子。“一年前,我們全家八口人,靠5畝地過日子。上半年種油菜,下半年種水稻,收成好的話,500多斤菜籽只夠換來全家人一年吃的油,水稻能收個5000多斤,留足全家吃的,也賣不了多少錢,頂多換個來年莊稼的肥料錢,一家人過得緊緊巴巴。”去年4月,周里村被列入全市新農村建設試范點,同村里其他人一樣,包士利漸漸發現身邊起了變化。先是村委會的領導找上門來租他家的5畝地辦集體果園,一年不用干活,可以凈拿2000元租金。再過一個月,有工程隊找上門來,問他愿不愿意去修路。包士利畢竟年輕,頭腦比較活絡,立刻感覺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契機,他找來村里熟悉的青壯年,組建了一支工程隊,第一項承包的工程就是清理家門口的那口大水塘,一個月下來,每人賺了2000多元,相當于過去一家人一年的收入。河塘清淤、修路植樹,包士利在一個又一個的新農村建設工程中嘗到了創業的甜頭。今年春節,他把房子好好裝修了一遍,又和老婆孩子去了趟新街口,把過去只能看看的高檔家電搬回了家。上月底,他開回了一輛別克凱越,還特意在村委會門口放了一串鞭炮,“因為這些都是新農村建設給我帶來的‘財運’,要好好感謝村委會的人。”
環境美了,能住在這里是福氣
路還是原先那個走向,但黃泥路變成了水泥路面;房子還是原先那些房子,但前后都進行了清理,不見了垃圾雜物;水塘還是那些水塘,但是上面漂浮的垃圾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潔凈的水面……新農村建設給包士利帶來了先富起來的機遇,更給他和全村人的生活環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指著家門口一片郁郁蔥蔥的柳樹林,包士利說,原來很羨慕城里人的居住環境,很多小區綠化得很漂亮,而自己家門口的池塘里到處都是垃圾,夏天還不時飄來陣陣臭味,現在,新農村建設對村容村貌進行了大規模整治,很多城里人慕名前來參觀,“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就像個大花園,能住在這樣的環境里,真是全村人的福氣。”看著這些變化,村黨總支書記王德祥說,周里村在新農村建設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對自然村莊進行整理出新,對房前屋后進行清雜植綠,保留農村的“原生態”,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農村環境,這種做法投入不大,但農民很歡迎,他們覺得很適應。村容村貌的整治還得到了江寧開發區的大力幫助,他們支援修建了整潔的水泥路,建起了休閑廣場,安裝了各種健身器材,“老人們現在沒事就愛在這些健身器材上晃悠,勁頭比小伙子還大。”
村里人的好日子更有盼頭了
這幾天,包士利有空的時候就去看看離家不到500米的周里商貿中心的建設進展。他說,以前要買日用品,年輕人可以騎自行車到3公里外的秣陵街道商場去,而老人和孩子就難得去一趟了。“去年底,村里在江寧開發區的支持下投資1500萬元,開始修建這個商貿中心,別看面積不大,功能卻很全。”包士利說,村委會把規劃圖貼到了建筑工地上,商場、幼兒園、菜場、理發室、早攤點、衛生院等生活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今年6月,商貿中心將進行內部裝修,最遲8月,全村人就可以在家門口逛街了。“我家原來的5畝地和村里其他人的土地一起,已經平整好了,聽說要打造一個高效農業園,可以四季瓜果飄香,旁邊還配有農家樂餐廳,到時候,會有更多的城里人開車到我們村品嘗農家水果和美食,村里人的生活更有盼頭了。”包士利說,今年村里組織的植樹節活動上,他植了一棵樹,既是表達對新農村建設帶來一系列變化的感謝,也植入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訊員 張兵 南京日報記者 毛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