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面臨“高通脹”風險。確保物價穩定,已成為政府今年最艱巨的任務之一。此時此刻,對外經貿大教授夏友富眼睛卻緊盯著大豆。
豆子雖小,事關重大。在夏友富看來,一場“新型國際戰略性商戰”已全面打響,工具就是這小小的大豆。
1~2月的國內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攀升,權重占30%的食品價格成為誘因,其中肉禽與油脂價格30%~40%的漲幅顯得格外觸目。這背后,小小大豆可謂“功不可沒”。
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榨油,其副產品豆粕可做飼料。過去一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暴漲,國內食用油漲價和飼料成本提升引發肉價上漲。而消費結構決定,越是低收入群體,對此越敏感。
“中國老百姓正在為跨國壟斷資本利益埋單?!毕挠迅谎芯堪l現,事實上窮人多付出的每一分錢,都變成了跨國糧食企業和國際投機資本口袋里的利潤。
豆價瘋狂
2008年一季度,大豆價格上竄下跳。大連商品交易市場大豆期貨合約一度連續漲停,摸高至每噸5500元;繼而連續跌停,下探至每噸4500元。行情近乎瘋狂。即便在目前位置,大豆價格也處于30年來的高位。
期貨價格左右了現貨市場。在東北大豆產區,一些豆農迫不得已買來電腦,參照期貨行情來決定今年的大豆種植計劃。然而,這種暴漲暴跌的走勢卻讓他們看不懂。
大豆價格劇烈變化,真是由于供求關系發生了巨大失衡嗎?多年來,一直跟蹤大豆走勢的夏友富教授提出質疑:“仔細研究會發現,這完全是投機市場炒作的結果,與真正的大豆實際生產和需求幾乎沒有關系?!?/p>
比較了近兩年世界大豆生產和需求的詳細數據后,他發現2007年世界大豆是“供大于求,基本平衡”;而2008年,就算考慮到各種不利因素,大豆實際供需狀況仍然是“供給略欠,但絕不至于失衡”。
他的結論是,期貨市場的投機需求完全偏離了實際需求,而這種“最不穩定的需求”,卻是“最容易被操縱的需求”。
許多因素構成炒作大豆的“題材”。在國內,2006年以來大豆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去年旱災又影響了收成。而對于中國這個“大豆進口依賴國”,關鍵原因還在國外。
去年,在美國政府大力發展生物能源這個最佳“噱頭”支持下,國際大宗糧食商品市場的行情波瀾壯闊。其中,玉米對大豆的“替代作用”效果明顯——大量的玉米將被用于制造乙醇汽油,玉米價格暴漲;而玉米種植面積相應加大,壓縮了大豆種植面積,大豆產量減少,價格同樣暴漲!
與實際供求不同,投機市場的規律是“預期改變一切”。但要命的是,投機市場的價格反過來,已完全控制了現貨價格。
“看準了中國糧食安全的軟肋就在大豆上,趁你有災情,又減產,用期貨杠桿把價格拉上去,沖擊你的國內物價,制造宏觀經濟難題,甚至影響社會穩定?!边@其實是一場“新型的國際戰略性商戰”,夏友富稱,雖然中國政府高度關注物價,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看懂他們(國際投機者)想怎么玩兒你?”
中國大豆之殤
作為最古老的大豆原產地國家之一,1995年前,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到2006年,我國大豆凈進口2800萬噸,是國內產量的1.77倍,進口依存度高達64%。2007年中國凈進口更是超過3000萬噸。
本來是優質大豆代表的中國大豆,在我國開放大豆市場后,突然遭到諸多貶抑。含油量低,水分高,雜質含量高,甚至有人夸張說,“中國大豆一半都是沙子”。各種以科學面目出現的研究報告,急著給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蓋上“劣質”的標簽。同時,以轉基因品種為主的進口大豆,則洪水般涌進中國市場。
可是,夏友富稱,“轉基因產品的優和劣,尤其是對人體和環境的長期影響,本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觀察,沒有定論?!?/p>
本土大豆產業也隨之“淪陷”。
許多業內人士還對2004年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當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獲知“中國大豆采購團”來了,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攀升,達到每噸4300元人民幣。而當中國企業“滿載而歸”,不到一個月,豆價大跌50%!
那一役,大多數中國本土大豆壓榨企業陷入巨額虧損。他們知道被“暗算”了,但沒有證據。隨后,跨國糧商“雪中送炭”,展開大規模并購,本土榨油企業全面潰敗。數據顯示,至今中國70%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
“這都快成國際笑話了,沒有定價權,人家在期貨市場上只用一兩個回合,就讓你的企業全完蛋!”夏友富教授反問,“這種悲劇是否還會重演?”
黑龍江九三油脂公司是那次“采購危機”中少數幸存的本土榨油企業之一??偨浝硖锶识Y近年來四處呼吁,“中國大豆產業被外資控制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伤麉s被有些學者稱為“瘋子”、“狹隘的小農意識”。
這位“一度說起大豆產業就控制不住情緒”的企業家,用一句類似民諺的玩笑描述今天大豆的“天價”:豆子比牛奶貴,豆渣兒比大米貴,豬吃的比人吃的貴。
針對最近期貨市場的豆價大起大落,田仁禮對記者說:“這不是明擺著嘛,國際大莊家拉高出貨了,人家又狠狠“黑”了一把,而有人又被涮了一道!”
似乎沒有任何跡象能看出中國本土大豆產業有“反抗”能力。跨國糧商控制了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場,及全球運輸和倉儲系統;期貨市場的定價權被跨國資本牢牢掌控;國內市場全面開放,本土企業的“根據地”蠶食殆盡,整個大豆產業加工鏈條甚至銷售鏈條也逐漸掌握在外資手中……這就是中國本土企業面臨的競爭局面,他們要從對手那里買原料,經常被愚弄,不能討價還價;最后,他們還要拜托對手去幫自己銷售,同樣不能討價還價。
曾有人把這贊譽為“充分競爭狀態”,在夏友富看來,這卻是典型的“壟斷操縱”。
“他們總是讓我們反思,說你企業能力不行,說你農民太落后,說你笨,可誰去質疑過這個規則?”田仁禮說,“價格完全與價值背離,供求關系徹底失效,經濟學家們能給解釋解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