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保障能力
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障。積極發展資源水利、效益水利和生態水利,突出解決缺水和水污染問題,全面提高防洪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資源保護,大力節約用水,發展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全面完成第二松花江、嫩江、松花江干流等主要江河整治工程,加快推進中部城市松花江調水工程、引嫩入白工程和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等供水工程建設。到2010年,全省供水能力預期達到160億立方米以上,基本實現供求平衡。
合理開發能源,加快能源建設,優化能源結構,促進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發展,降低高耗能行業能耗水平。實施長春二熱二期、琿春二期、渾江五期等電廠擴建工程,做好長山、九臺電廠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金寶屯煤礦、龍家堡煤礦等新建工程,大力推進風電、地方水電等清潔能源建設,積極開展核電前期工作。到2010年,全省發電機組裝機總容量預期達到1300萬千瓦以上,形成電力供應良性循環。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800萬噸。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網建設和機場布局,提高等級和標準,增強對外通道和出口的通行能力。新建江密峰至琿春高等級公路,擴建長春至四平高速公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加強邊防、旅游公路建設。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預期達到5.5萬公里。深化民航體制改革,建立機場屬地化管理和企業化運行機制。建成投運長春龍家堡機場、長白山旅游機場。加快建設"東邊道"鐵路,形成縱貫東北東部地區新的出海通道,建成靖宇至輝南地方鐵路和長雙煙地方鐵路,大力推進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和霍白鐵路建設。改造對俄貿易鐵路通道和邊境口岸設施。完善郵電通信網絡布局,推進數據傳輸等新業務。
加快城市供水、供電、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和住房建設,提高環境質量和城市功能。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建設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綜合利用和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環保設施項目。加快公共衛生建設,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切實提高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五)努力擴大就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就業再就業方針和政策,創造有利于就業的體制和機制,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努力開發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鼓勵發展服務業特別是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堅持崗位開發與政策扶持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員工作,有步驟地剝離重點大企業辦社會職能。采取切實措施,綜合運用相關政策,探索建立妥善解決煤炭、林業、冶金等就業困難行業再就業問題的新機制。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更多地安置"4050"人員再就業。建立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加強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培訓,提高就業和再就業能力,規范國有企業關閉破產、兼并、改組改制,規范就業登記和就業統計。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再就業扶持政策,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逐步做實企業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征繳、擴面和社會化發放工作。積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逐步擴大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搞好城市扶困和農村扶貧,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全面實施人才興業戰略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業人才,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競爭優勢,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實現全省科技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省屬開發型科研院所完成企業化轉制。加快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和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整合科技資源,構建創新體系,圍繞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等領域,加快技術引進和消化,突破和掌握一批對經濟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核心技術,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著力培育企業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在支柱、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充分發揮企業技術中心作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實施一批產業化專項。
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保持教育發展適度超前。適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需要,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積極調整高校學科和專業結構。加強基礎教育,加快發展中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形成終身學習系統,增強全民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到2010年,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以上,大中城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城市新生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預期達到14年。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長影集團、省出版集團等文化企業重組改制,推進長影世紀城和省廣電中心建設,加強高句麗文化遺址保護。辦好2007年長春亞冬會,加快體育設施建設,推進全民健身運動。
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創造人才脫穎而出和有利于創業發展的新體制和環境,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加快分配制度改革,采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吸引國內外各類人才和技術,建設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重視培養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隊伍,加快培養各類急需的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職業培訓,強化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
(七)加快推進城鎮化,全面實施縣域突破戰略
適應調整改造的空間布局,加快推進城鎮化,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有效載體。堅持大中城市和重點城鎮并舉的發展方針,建立和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鎮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和人口的合理聚集,增強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功能。加快發展長春、吉林兩個特大城市,實現優勢互補,發揮集聚輻射效應,促進中部城市群發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供水、供電、供熱、供氣條件和交通網絡,強化整體功能,促進各類經濟要素、資源、產業和基礎設施的互補和滲透,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發展區域中心城市,適度擴張城市規模,加快產業發展。到2010年,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達到3-4個。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大力發展區域中心鎮,加快部分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城和重點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經濟發展和就業功能,推動一批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以城鎮化為重要載體,加快發展縣域工業,促進縣域經濟突破。結合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加大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培育一批競爭能力較強的骨干企業。圍繞產業基地建設,加強協作配套,開發配套產品和下游產品,搞好貿易服務。發揮比較優勢,強化資源轉化和綜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產業與產品。
(八)加快生態省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保護環境,合理開發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條件。按照生態省建設綱要,有步驟開展生態省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整治重點污染源及局部生態環境脆弱區。積極發展林業,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保護查干湖、向海、莫莫格濕地,綜合治理西部鹽堿地和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污染,建設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醫療廢棄物處理等環保項目。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4%;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率達到7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55%;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5%;城鎮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65%。
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發揮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比較優勢,合理運作生態資本,開發環保、安全、健康型產品,發展壯大生態經濟產業,培育綠色品牌產品,努力拓寬市場營銷渠道,擴大綠色消費空間,提高市場占有率。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推行清潔生產,實施綠色生態食品、環保汽車、環保建材、綠色農資、生物質能等一批生態經濟項目。到2010年,新增綠色品牌100個。
努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普及生態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全民生態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建立健全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