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25.1%,都是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哪一個是真的?
國家統計局對此回應稱:房價上漲“1.5%”是全年的平均漲幅,2009年我國房地產價格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年初慘淡,年尾紅火,綜合全年漲幅并不是很高。
而更早之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同比增長12.9%的數據,被網民冠以工資“被增長”。
“大家對有些統計數字的質疑,涉及到公眾對統計的了解程度。”我國權威的統計學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金勇進對《法治周末》記者解釋說,“物價是一個平均值,每一件商品價格后面還有一個權數,是一個加權平均值。房價也是平均值,它綜合考慮房地產類型、區域、地段、結構等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按照不同類型的房地產的權重,加權平均計算當年的房地產價格同比數據。”
金勇進說:“工資也是平均值。縱向上分時間,橫向上分行業,有的行業工資漲得很厲害,但有的行業工資不但沒漲還減少了。很多時候個人的感受只是事物的一個側面。”
“長期以來,主要以平均數統計為代表,在個體之間差異性很小的時候平均數代表性很強,現在個體差異擴大,平均數的缺陷就暴露出來,公布平均數數據時又缺少對特定因素的相關解釋。”業內人士曾表示,官方統計只公布一個平均數,很難把實際中的差異化反映出來。
少數地方政府“編”數據
公眾感受與統計數據“大相徑庭”,不僅僅是“被平均”的問題。
“這里面還有一個數據源的問題。”金勇進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數據源出問題,即使統計方法是正確的,結果也會出現偏差。”
數據源的問題,并非空穴來風。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近期全國實時價格應急監測調查業務培訓班上表示,一些物價局工作人員不到農產品和集貿市場去調查產品具體價格,而是根據之前的數據或者媒體提供的數據坐在辦公室里進行估計、編造數據,導致一些產品價格不準確,實時價格未能正常反映,影響有關部門決策。
“比如說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5%這個數據,在采集過程中,這是由房地產企業填報的數據。不論是統計人員調查還是其他人員提供,或者申報者自己報的數據,這個數據本身是有問題的。”金勇進說,“在房價方面,調查員就應該去現場看房子銷售價格。”
除去房價指數、CPI,備受質疑的還有地方GDP。
2000年至2008年,各省份核算的GDP增長平均數,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數高,且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7月2日之前公布的2009年全國GDP增幅為8.7%(7月2日,國家統計局將此數據修改為9.1%),但各省區市GDP總量加起來,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
對此,金勇進認為,“這是社會因素。這個錯不應該記到統計部門頭上。我國政府統計數據采用的是逐級匯總的方法,縣———市———省———中央。當地政府的領導對GDP過于關心”。
一位基層統計局統計人員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他們是“又不能說實話,又不能不說實話,只能盡量貼近實際,找理由來說明這個數字是可靠的,貼近實際的”。
據了解,核算GDP所需的基礎數據相當多,僅國家統計局報表中就有3000多個指標與GDP核算有關。進行大面積調查時,如果有一部分數據不真實,將直接導致GDP數據失真。
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曾指出,近年來,GDP被廣泛用于各種形式的政績考核,致使少數地方政府在統計數據上弄虛作假。
傳統指標難以說清新問題
同樣被廣泛質疑的還有失業率。
被稱為“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最困難一年”的2009年,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經濟過熱的2007年,失業率為4%。2002年以來的《中國統計年鑒》中數據顯示,中國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