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是“社會的溫度計”。但近年來,因百姓的切身感受與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導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有關數據屢遭質疑。
一位基層統計局統計人員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他們是“又不能說實話,又不能不說實話,只能盡量貼近實際,找理由來說明這個數字是可靠的,貼近實際的”。
權威統計專家認為,其中既有統計方法的原因,也有數據來源造假的原因,更在于統計法是一部軟法,導致實踐中不能認定統計數據為假,進而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責任
官方統計數據屢屢“失真”怨誰
國家統計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5%。
相比之下,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公布的2009年房價漲幅24%以及國土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監測組公布的住宅價格上漲25.1%,更貼近公眾的感受。
1.5%、24%、25.1%,都是權威部分發布的數據,哪一個是真的?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上半年國民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了11.1%;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了2.6%,其中6月份上漲了2.9%。
數據剛一公布,就招致網民議論紛紛。
一名網友在博客中寫道:“去年我花兩元錢吃4個蘋果,現在花4元錢吃兩個蘋果,生活質量下降了1倍,GDP卻增長了1倍———這就是CPI、GDP與普通百姓之間的真實關系。”
事實上,網民對官方統計數據的質疑并不止于此。因百姓的切身感受與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諸如“被統計”、“被增長”、“被富裕”等諸多“被”字頭的話語,紛紛在官方統計數字公布之后出現。
“統計相當于‘號脈’。”中國科學院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二平說,“號脈是為了發現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然而,不科學、不準確的統計數據就像失修的“馬釘”,差之毫厘,可能帶來謬之千里的決策結果。
統計數據被指“虛假”
CPI、工資、房價等等,這些都是牽動百姓神經的數據。
網民最近一次跟國家統計局叫板,就緣自今年5月份蔬菜價格“發燒”。當時,國家統計局發布上月統計數據顯示,全國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8%。
在大蒜價格暴漲的情況下,這樣一個與公眾感受“大相徑庭”的CPI數據,讓人無法接受。
針對質疑,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龐曉林公開回應說,CPI是一個總體指標,反映的是價格總水平,是八大類商品加權計算后的綜合平均數,其中既包括上漲的品種,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種。
面對持續高漲的物價,國家統計局的解釋,并不能有效消弭網民的質疑。
同樣的情形,今年2月也發生過一次。
國家統計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5%。
該數據一經公布,立即引來如潮水般的議論,一度被認為這是最嚴重“失真”的數據。
相比之下,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公布的2009年房價漲幅24%以及國土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監測組公布的住宅價格上漲25.1%,更貼近公眾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