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評價當前的工資收入指標,首先要搞清楚樣本。2008年工資增速公布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當時解釋是私營部門沒有納入統計。但即使除去私營部門,政府部門去年并沒有公布工資上漲,很多國有企業也可能沒有上漲。這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樣本范疇或增長定義,應有進一步的說明。
王小魯:2009年我們進行了第二次關于城鎮居民真實收入支出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最低收入、低收入和中低收入這三組居民的統計收入略低于推算收入,但差異不太大。從中等收入組往上,統計收入與推算收入的差距逐級增大。差距最大的是占城鎮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組,統計的2008年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不到4.4萬元,而模型分析法的推算結果是13.9萬元,是統計收入的3.2倍。
我個人認為,這些未能反映在居民收入統計的收入可以稱為“隱性收入”。其產生的原因,并不是統計調查方法或計算的錯誤,而在于統計調查難以取得高收入居民的真實收入數據。隱性收入的存在使全國平均的城鎮居民收入比原有統計提高了一倍。
需重視隱性收入
中國證券報:其他國家是否存在居民實際收入與統計指標的差異?這種差異如果真的存在,相關政策制定和執行會不會受到影響?
劉元春:對于工資統計與居民感受的差異,其他國家也存在。比如,美國經濟好的年頭GNP增長可以達到3%,但居民可能認為收入沒有明顯增長。但對不少發達國家而言,稅收體系各方面已經很規范,收入所得稅體系監管很嚴,一般老百姓可能不太存在所謂灰色、黑色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