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投資“透支”大量建設用地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在國土資源部的壓力下,地方政府不得不為此前“透支”的建設用地“還債”,但“還債”進程并不樂觀。記者獲悉,國土資源部新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城鄉建設用地周轉指標(以下簡稱‘周轉指標’)”的運作正面臨諸多問題,不僅“周轉指標”可能存在著借而不還的風險,過去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運作中的一些問題也可能爆發。
所謂“周轉指標”,是指在近兩年全國建設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國土資源部額外借給各地的建設用地指標,來自于該地區對未來幾年建設用地指標的預支。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2009年旨在盤活后備耕地資源的土地復墾項目,在許多地方都大規模上馬,但到目前為止,地方政府只是在為預支了建設用地而“還債”,他們的表現還達不到國土部的要求。
該人士表示,為了讓歷年的耕地占補平衡統計數據“顯得好看”,某些省份甚至出現數據造假現象。
“透支”的風險
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夠預支建設用地指標,緣于國土部的一項制度改革。
2008年底,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出臺之后,為了在滿足短期用地需求的同時,能夠兼顧長遠的用地指標控制,國土資源部推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改革后的“城鄉建設用地周轉指標”。“到目前為止城鄉建設用地周轉指標已經下放了三批。”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鄖文聚告訴記者,大規模借出“周轉指標”是國土部的策略,是為了應對近兩年用地壓力和許多不可測因素,國土部確定了以做大流量指標應對用地增長壓力的策略。據了解,在2009年3月份下發的第一批指標中,便已經達到了15.275萬畝,涉及13個省市。今年7月,國務院又批復了10個省市進行“增減掛鉤試點”,現有的增減掛鉤試點省市增加到24個。
與此同時,國土資源部對指標下放程序也開始有所調整。2009年之前,地方政府周轉指標的申請還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向國土資源部上報項目。“一般是在4月份將項目報給省廳,省廳5月份報部,部里10月份報國務院,國務院批準后還要組織資料報省審批,正常情況下一年時間才批得下來。”湖南省株洲市國土資源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項目資料未能在5月份之前上報,那整個項目的審批就得順延到下一年。
而從200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將指標直接下發給各個省,由各個省自行分配給項目之后再報批到國土資源部,優化了土地審批效率,但與此同時也增大了指標“歸還”的風險。
5月底,國土資源部由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牽頭,分成9個調研組,對現有的24個增減掛鉤試點省份試點工作情況進行了快速調研,結果顯示,第一批試點拆舊復墾5.58萬畝,約占下達周轉指標的80%,目前正在進行中的第二批試點拆舊復墾3.84萬畝,約占下達周轉指標的33%。
“有的地方在部批準試點之外擅自開展‘掛鉤’,擴大了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現行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管理,影響了宏觀調控效果。”在6月份的一次專門針對此次調查的部長工作會議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透露。
此外,在國土資源部批準的增減掛鉤試點范圍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土地級差收益,違反規定跨縣域調劑使用周轉指標,將節余的指標用在中心城市,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
盡管如此,國土資源部對這項制度創新仍是強調要繼續推進。“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要保持住宏觀經濟的發展就一定會造成土地需求的緊張,部里在想辦法應對的時候,難免留出新的口子讓地方鉆空子。”國土部法律中心首席顧問楊重光對記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