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和《經濟參考報》等機構聯合主辦的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1月17日召開。論壇分主題演講和焦點討論兩部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等國內著名經濟學家發表了主題演講;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法國巴黎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等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圍繞2010年中國與世界經濟走勢和政策走向,進行了熱烈討論。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與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還在論壇上聯合推出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報告。
王一鳴:中國面臨經濟增長第二次轉型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持續的快速增長以后,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在條件的變化,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新階段面臨的基本課題,第一個是在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外部需求的擴張短期內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的情況下,怎么樣擴大國內需求,提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第二個,從供給層面上,在產能過剩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矛盾加劇,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結構調整,就是要有效的解決這兩個問題來增強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
為什么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沖擊如此之大呢?從表現上看,是由于外部需求收縮造成了出口大幅回落,關聯影響到出口的工業部門,再影響到上游的原料和能源部門。但深層的原因是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積累的結構問題不斷加劇。金融危機前,中國已經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主要是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這就是內部的失衡。為此,股市和房市的調整2007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使這種矛盾外向化了。
我們應對危機有一套短期政策,就是刺激計劃。但是中國經濟要持續地走向未來,更重要的是把短期政策和中期調整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要有中期的調整戰略。所以今后一個時期是推進中國經濟戰略性調整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因為既要化解過去積累的矛盾,又要為中國經濟更長期的增長開辟新的空間,這就是第二次轉型。第二次轉型的使命,是要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增加在全球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環節的比重,為中國經濟更長期的發展創造條件,為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創造條件。轉型離不開體制的進一步改革。
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和方向是什么呢?要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來調整需求結構。具體來說包括六個方面。首先,要降低儲蓄率,實現投資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中國的儲蓄率已經將近51%,這在世界大規模經濟體里面是很難找到的,儲蓄率上升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分配,居民所得在總分配里面的份額相對來說減少。所以“十二五”時期要調整,讓儲蓄率趨于下降。其次,以發展生產性服務部門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再次,要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增加人力資本積累為重點調整要素結構。還要以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培育有競爭力的城市群為重點調整城鄉結構。此外,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重點調整區域結構。最后,以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為重點增強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另外,圍繞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必須要配套改革,大概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壟斷行業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七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