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京滬深二手房成交量齊跌 金九銀十中房價或有調整 專家:慎出手 -河南平頂山礦難致35人死 駱琳趕赴現場 "醉駕案"二審改判無期 -中國擬規定審計人員可通過媒體報道識別違法行為 工作重點 全文 -鋼鐵有色兼并重組意見將發布/受益股 十大產業規劃細則年內出臺 -美或對中輸美紡織品提起特保調查 風電產業過剩 被外國圖紙拖垮 -中國外儲60年增近14000倍 入世以來為全球提供五萬億美元市場 -保監會擬為境外資金參股保險公司松綁 證券營業部將設技術門檻 -部分央企燃油期權交易巨虧 國資委力挺境外維權 或拒付央企浮虧 -上半年7萬億天量信貸僅4%流向上市公司 劉明康:當前信貸沒問題 -衛生部:31省市區已全部報告甲流確診病例
首頁>>宏觀經濟
統計局:中國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經濟總量世界第3(全文)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9 月 0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三、經濟結構實現由低級到高級、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所有制結構單一,分配絕對平均主義,城鎮化水平很低,地區發展不協調。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結構在逐步改善中趨向合理和優化。     

    產業結構基本實現由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我國基本上是個農業國,農業在經濟中占居主要地位,1952年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6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產業協調發展問題,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增強,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1952-1978年,隨著“重點發展重工業”戰略的實施,工業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工業占比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44.1%,而農業占比則由51%下降到28.2%。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繼續快速發展,第三產業也得到大力促進。到2008年,第一產業由1978年的28.2%下降為11.3%,第二產業由47.9%上升為48.6%,第三產業則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工業結構實現了從門類簡單到齊全,從以輕工業為主到輕、重工業共同發展,從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導,向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共同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基本上以農副產品加工和采掘業為主,且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工業整體水平很低。經過60年的建設,工業結構門類逐步齊全,鋼鐵、有色、電力、機械、輕紡、食品等工業部門逐步發展壯大,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如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也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我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都有。一個行業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輕、重工業關系逐步趨于協調。1949年輕重工業比重為73.6:26.4,此時的工業主要為手工作坊,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1978年,輕重工業比重盡管有了很大變化,為43.1:56.9,重工業占比已經高于輕工業,但技術含量不高,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汽車制造業、航空航天工業等為主體的重化工業加快發展,工業內部結構向更高層次演進。2008年,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為28.9%和71.1%,重工業占比大幅上升,高技術產業、大企業、企業集團不斷強化,企業組織結構明顯改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為工業經濟由大變強奠定了基礎。  

    所有制結構經歷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建國以后特別是“文革”期間,與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相適應,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基本上沒有非公有制經濟。改革開放后,隨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所有制理論認識的重大飛躍,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到2008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28.3%,集體企業占2.4%,非公企業比重上升到65.6%。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23.5%。  

    分配結構實現從絕對平均主義到以按勞分配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轉變。建國初期到1978年,國家、企業和居民三者分配關系表現為“國家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個人得小頭”,居民收入分配則實行絕對平均主義。改革開放后,這種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逐步發生改變,資本、土地、技術與勞動共同成為分配要素,而且資本、土地和技術參與分配的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6.2%,比1990年下降9.6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占8.5%,財產性收入占2.3%,轉移性收入占23%,分別比1990年提高7.0、1.3和1.3個百分點。2008年,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38.9%,比1985年提高20.8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性收入占51.2%,下降23.2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已占到3.1%。  

    城鄉結構經歷了以城鄉分割到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由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制度的藩籬,城鄉之間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工農業產品不能平等交易,城鄉之間處于嚴格的分割狀態。此后至1978年,隨著國家對工業投入的增加,城鎮人口比重緩慢上升,1978年達到17.9%。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使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比建國初期上升了35.1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6個百分點。其中1978年到2008年年平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提高了吸納就業的能力,城鎮就業人員占全國的比重從1952年的12.0%上升到2008年的39.0%。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2008年,我國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72萬公里,全國通公路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9.2%。已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99.7%。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圖13 1949、1978、2008年城鄉結構  

    區域結構實現了由低水平不協調到各具優勢、協調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由于歷史、地理位置及經濟基礎等原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1952年,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68.3%,而中、西部分別只占21.3%和10.4%。此后,我國實行區域均衡發展戰略,通過計劃手段配置資源,工業布局由沿海逐步向內地推進,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逐步縮小。1978年,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比下降到59.2%,而中、西部分別上升到25.1%和15.7%。改革開放以來,按照鄧小平同志關于“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焙汀皟蓚€大局”的戰略思想,我國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重又拉大,2000年,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比比1978年上升了10.5個百分點,中、西部則分別下降6.3個和4.2個百分點。但在新的世紀,我國政府相繼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逐步縮小,2008年,東部地區占比68.9%,比2000年降低0.8個百分點;中部占比19.0%,提高0.2個百分點;西部占比12.1%,提高0.6個百分點。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巨大飛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建國初期,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極其薄弱,生產和生活均受到較大影響。建國以后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盡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依然比較滯后,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經過前期工業化的積累,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并逐步由發展瓶頸轉變為促進發展的推進器。     

    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建國60年來,我國發展農田水利事業有兩個重點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農村集體經濟時期,黨和政府積極引導各大隊、生產隊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國多數農村的以中小型水庫、機井(水塘)以及灌溉渠網為主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為此段時期農業的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個時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分散生產的模式,在改革開放前期,農村水利設施長期處在疏于管理、年久失修的狀態,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黨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更高的層次上修建防洪、排澇、灌溉等工程設施,農業生產的水利條件在恢復中明顯提高。到2008年底,全國共有大中型水庫3710座。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1996萬公頃擴大到2008年的58472萬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52年的18萬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82190萬千瓦。  

    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終結了“貧油”、“缺電”歷史。作為經濟發展血液的重要基礎產業,能源生產一直得到高度重視,60年的建國史同時也是能源生產能力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2008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6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增長108.5倍,年均增長8.3%,已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原煤產量由1949年的0.32億噸擴大到2008年的27.93億噸,增長86倍。原油產量由1949年的12萬噸擴大到2008年的1.90億噸,增長1580倍。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185萬千瓦,2008年末達到7億多千瓦,發電量由1949年的43億千瓦小時增加到2008年的34669億千瓦小時,增長805倍。

    以鐵路為骨干,公路、水運、民用航空和管道組成的綜合運輸網基本形成。60年來,交通運輸建設成效顯著,不僅滿足了持續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2.18萬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97萬公里,增長2.7倍。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大為改善。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07萬公里增加到201萬公里(不含村道),增長23.9倍。特別是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迅速發展,2008年總長度已達到6.0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萬公里增加到12.28萬公里。民用航空已開通1532條國際國內航線,航線里程達到246.18萬公里。輸油(氣)管道里程由1958年的0.02萬公里增加到5.83萬公里。

來源: 中國證券報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我國GDP升至世界第四 已成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中國人均GDP超$2000 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浙江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 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國家信息中心預計今年我國GDP同比約增8%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2009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約8%
央行官員稱09年我國GDP增長可能超8% 工信部:工業增速確保12%
央行副行長稱09年我國GDP增長可能超8%
股票市值超日本 我國GDP要趕超日本尚需時日
圖片新聞:
統計局:中國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經濟總量世界第3
國家欲對機動車污染征稅 環境部已達成共識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