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2月27日公布的《我國快遞市場主體的準入、運營與退出規范研究》報告顯示,由于我國加入WTO后快遞市場缺乏正當的保護準備,致使外資快遞公司利用法律空白大肆搶占市場,并且在國內部分地區享受超國民待遇,擠壓了國內快遞公司的生存空間。
國家發改委體制改革司司長孔涇源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快遞市場改革是一個難點,但改革應該要解決市場主體的不平等競爭問題,給包括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市場開放準備不足
《我國快遞市場主體的準入、運營與退出規范研究》課題組組長、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蔣建業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我國快遞市場在對外開放上準備不足,加入WTO后,也缺乏正當的保護手段,導致目前形成了被外資企業逼著走、牽著走,被民營企業推著走,國有企業跟著走的現象。”
蔣建業預計,我國整個快遞市場總規模明年將達到1090億元,2020年將達到10151億元;其中國內快遞市場總規模明年達550億元,2020年達到5122億元。
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公司順豐集團副總裁黃偉就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大倒苦水:“我們公司想征用一塊地,可地方政府就是不批,而UPS(聯合包裹)一去就弄好了,還享受了很多優惠。現在好多地方政府都把UPS、DHL(中外運敦豪)這些外資公司當寶貝,在土地、車輛管理等方面處處給予優惠,可我們民營公司卻完全享受不到。”
在民營企業之外,國有企業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也是頗有意見。中外運一位人士就稱,“民營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這個是事實,可以到處叫委屈,但是國有企業比他們也好不到哪去,在征地等方面仍然被外資企業搶在前頭。”
報告指出,20個WTO成員在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下對速遞行業的承諾水平顯示,平均市場開放程度是28,法規的透明度是44,而我國的市場開放程度是47,法規的透明度高達82。報告稱,無論是在速遞市場的開放,還是在法規的透明度方面,我國超過了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鄰國,也超過了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一些歐盟成員國,只是比近乎全開放的加拿大、新加坡、智利略低,這反映出我國的快遞市場開放有些過度。
此外,在我國WTO過渡期之后,外資可成立獨資企業,外資紛紛與合作伙伴分道揚鑣。UPS2005年宣布與中外運分手,出資1億美元收購合資公司在華業務;聯邦快遞在2006年出資4億美元現金收購其合作伙伴大田集團在全國的快遞業務,成為獨資公司。
此外,對于一些大型民企快遞公司,外資企業也展開了收購。有業內人士就透露,近年來有多家外資公司試圖收購順豐,但遭到順豐高管的拒絕。
堅持有序有度
國家發改委體制改革司司長孔涇源則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整個郵政改革的目標是全行業能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非競爭性的公共普遍服務要保證質量,競爭性的業務則通過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競爭來滿足市場需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也指出,快遞行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法律滯后、體制改革滯后、國家戰略滯后,“現有的《郵政法》是1986年頒布的,當時國內還沒有快遞這個業務,不可能就此作出規定,而如今由于各方對于郵政專營的標準爭議很大,致使新的郵政法遲遲無法出臺。”李佐軍認為,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包括國內企業的利益,快遞市場的開放應該堅持有序有度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