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在65次國際論壇上的演講
——在“中國農村改革的新起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與城鄉一體化”國際論壇上的演講
黨國英:
先生們,女士們,下午好!
大家手里面的論文集沒有我的論文,因為沒有時間來得及寫,我會提出一個大家可能會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中央剛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一體化。但是這個文件當中沒有提出明確的目標,大家看哪一句話提到一體化的目標呢?2020年講到六大任務,只說到2020年的體制和機制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要初步建立,但是沒有說怎么樣才實現了一體化。我們作為研究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峙挛覀兪遣皇且獓L試定義一下。不說體制機制,而說比較硬的東西,起碼城鄉收入差距要比較接近,農村的和城市的公共服務比較接近,這兩個指標實現了,我們就說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就實現了。如果說是這樣的話,我認為在當前條件下,從目前的社會關系狀況來看,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幾乎沒有可能性。比如說中央提的六大任務當中有一條說2020年農民收入要翻一番,大家想農民收入要翻一番。根據目前情況看,城市收入肯定要翻一番還要多,這樣城鄉收入差距又要擴大,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有人說,目前條件下沒有實現的可能,那我們改變一下條件是不是就有可能?那當然。可是學者目前討論的,以及中央提到的,都沒有去抓準改變條件的問題。
在目前條件下,種糧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不可能也不應該達到城市平均水平,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不可能也不應該達到城市平均水平。為什么是這樣呢?我最近調查,在技術不變、基本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就是現在的一般技術,不是說東北的大規模耕作,平原地區農民種糧一戶農民大概能種50畝地,山區大體上能種12畝地,我剛從貴州和中條山兩個地方看,得到的數據都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你說純收入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最多能種50畝地。不用我在這兒算帳大家都知道,他的收入水平能夠達到什么樣子。收入是很低的。
為什么收入很低,再進一步分析,我這兩年總愛講一句話,農民的勞動時間短。種糧農民的勞動時間基本上是城市職工平均勞動時間的十分之一,而今天上午從會議上得到的情況,個人可支配收入加上公共的收入才差了6倍,而我看到勞動時間的差距是10倍。這里面就有非常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一個行業勞動者的就業非常不充分,你要他收入達到城市的平均水平,讓他享有公共服務的水準跟城市一樣,那怎么可能?我還做過一些其他的計算。
我把我的觀點用幾句話交代清楚,說到這個地方我要強調,我不是反對我們搞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而是強調我們要為農民的權利說話,不是強調為農民的錢袋子說話。我們恐怕更要強調制度。關鍵是就業問題,我們要讓農民忙起來,不能讓農民閑。我在農村調查發現一個基本的東西,農民的收入水準和農民的忙不忙,和農民的勞動時間完全成正比。比如說種菜農民,種兩棚蔬菜一家人一年四季可以忙個不停,兩棚蔬菜投入基本上兩萬塊錢,利息收入比如說兩千塊錢,可是農民收入是兩萬塊錢,甚至更多,利息收入僅僅是兩千塊錢。且不說地租收入,其他的收入主要是勞動收入。農民收入不是都低,有一些農民收入很高的,高在他的勞動時間長。至于有些人說有些農民可以掙十幾萬,這是在不充分競爭下的一個表現。前兩年我在貴州調查,竹筍最高的價格可以達到上千塊錢一公斤,現在是150塊錢。競爭展開以后,農民要以勞改密集型為主掙的錢很不容易,基本上就是一個辛苦錢。最后還是農民的勞動時間和農民的勞動收入成正比。
我們單說城鄉收入差距要縮小的話,就是一句話,就是一定要讓農民忙起來。如何忙起來,我做了一些測算。現在大概是1.6億戶種糧農民。我自己分析,如果說我們政策調整的話,1億戶農民現在就可以讓他脫離農業,當然現在不是說馬上,可以1到2年,2到3年;。其它的6千萬還可以讓他減少,如果按2%的速度減少,到2045年一戶農民平均耕種面臨可以接近50畝地。
現在問題是城市能不能容納那么多人?很多人作出否定的回答,中央的文件為什么沒有明確講這個事情,很大的顧慮就是懷疑城市的容納能力的問題。我想強調的焦點是,我們大大的低估了城市的容納能力。這個低估有種種的原因,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勞資關系處理不當。我最近有一個數據,巴西的經濟增長8%的時候,它的就業增速可以是3%,而我們的GDP增長是10%我們的就業增長只是1%。我們的城市居民太辛苦,非常的疲勞,加班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做了一個測算,種糧農民的總勞動時間和城市居民加班時間是一樣的,這樣怎么實現城鄉一體化?我看要實現城鄉一體化要在城市的勞動市場下功夫而不僅是提高農民工進城的待遇。那個待遇也重要,但是不是關鍵。像我們這個年齡有子女的就業問題,一般的老百姓通過你的子女就業就可以看出我們勞動市場的弊端。我們勞動市場種種的問題。在業者擠占了非在業者的崗位,非在業者又進一步增加了在業者的勞動強度,使這樣非在業者又找不到工作了,這是馬克思的說法。因此,要在城市的勞資關系上下工夫才能解決城鄉收入一體化的問題。
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這當然是對的,問題是我們發展幾十年以后,城市享有的一般平均的公共服務仍然大大超過農民,這個差距越來越大,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一體化怎么實現?我們給農民養老一年一千塊錢有沒有幫助?幫助非常大,但是農民的情緒、社會反應不是看絕對的收入水平。例如,中條山山區的農民一戶農民收入兩萬塊錢,因為大部分農民走了,所以他的藥材等收入合在一起,一戶農民兩萬錢。農民高興嗎?不是。他們還是要出去。姑娘走了以后小伙子要追,追到以后就不回來。現在給他一千塊錢你以為他高興了嗎?非常和諧了嗎?不是這樣,他和城市居民在那兒比。尤其我們信息越發達以后,越容易去比較,所以我們關心的還是差距,消除這個差距的辦法是要在城市的勞資關系上下工夫。我們的勞動者太辛苦,擠占了別人的就業崗位。我們最大的不平等是就業的不平等。我再舉兩個例子。我們某個上萬人的大學,一門公共課,每一個大學生都要上,但是只有三個教授上課。我們學校有這樣的情況,有碩士、博士在這兒打工,我們教師上課可能可以多拿工資。在我看來一門公共課有30個教師都不嫌多,而我們只有三個。因此,我們城市的工作者非常辛苦,這個勞資關系要調整。好象我們研究農村問題的不太講。農民的收入和勞動時間成正比,中條山區的那個鄉長反應了半天,我解釋了半天,他最后同意我的觀點。的確是農民的收入和勞動時間成正比。我們講公共服務,服務這個東西本來是政府收稅和政府公共服務是一個交換,他不納稅你給他提供公共服務。他一年只勞動一個月,你要讓他享有生活水平與勞動12個月乃至13個月的的居民一樣,這個其實是不公正的。
謝謝。(中國改革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