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日益蔓延之際,中國政府曾公布了四萬億投資計劃,這一有別于其它經濟體的刺激經濟計劃,因其力度之大,一經推出即為全世界矚目。中國中央政府為何不效仿美國救市向銀行等金融業注資?為何不直接向民眾發放“消費券”直接提振消費?綜合此間分析評論,此中料有三大原因。
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決定中美救市方式不同
作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經濟體,虛擬經濟在美國經濟中占的份量很重,金融業對于美國能夠在近些年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可是,隨著各種金融資產的泡沫越來越大,次貸危機終于導致美國經濟受到金融風暴的困擾,舉步維艱。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經濟刺激方案的7000億美元資金之所以要注入金融市場,完全是對癥下藥之舉。
與此同時,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在中國經濟中所占份量則要更重一些,中國的資本市場發育時間并不是很長,而且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各主要板塊中也相對滯后。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最主要還是要表現在實體經濟方面。隨著西方經濟的疲軟,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環境也在惡化。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出口貿易雖然還在增長,但增長速度已明顯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拉動內需意義重大。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刺激方案的4萬億元人民幣資金之所以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也應當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對癥下藥之舉。
對中國來說,投資拉動大于消費拉動
相對來講,鼓勵消費對中國人來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國的消費觀念和美國人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制約了中國的普通人的一般消費,而子女教育和住房消費可能是唯一能夠刺激居民消費的熱點。促進居民消費的熱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比政府直接投資拉動難的多,在目前世界經濟快速下滑的大環境下,選擇投資拉動要比消費拉動速度更快,更有效。
中國基礎設施方面仍有大量地方需投入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落后,尤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太多,水利、交通、公共設施、教育等,都相對落后較多。農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越來越大,另外,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也面臨很大的壓力,這些都需要通過投資來改善。在社會公平方面,社保、醫療、失業的各種保障都不到位,需大量資金參與理順各種制度,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這些都需要政府投資。
綜上,“中國式救市”略重投資而非消費,大體可窺一二。而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仍未忽視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據最新報道,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26日表示,未來中國將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費預期和消費環境,為居民擴大消費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如此可見,中國經濟投資、消費兩駕馬車料將同步啟動,對明年中國經濟料成雙重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