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廣東省東莞市調研組
圖為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街景。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提要】
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東莞人民又譜寫了一曲動人心弦的樂章。從一個百萬人口的農業縣一躍成為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東莞走出了一條精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從引進外資到內資為主、從加工貿易到一般貿易、從基礎設施到軟環境建設、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和諧,東莞人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國城市發展的前列。
展望未來,東莞將繼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發展經濟、完善服務、促進和諧,力爭早日成為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名城。
編者按:改革開放30年來,位于珠江口的廣東省東莞市,在全國率先引進外商投資,逐步擴大勞動力就業,建立加工貿易基地,培育出口產業集群。既能“請進來”,又能“走出去”,逐漸走出了一條外向型經濟、園區經濟、民營經濟交相呼應,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互為支撐的發展路子。城市面貌、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村鎮經濟不斷壯大,實現城鄉共同富裕。
到2007年底,東莞的經濟總量躍居全國地級城市第一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1978年的120倍、84倍和76倍,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東莞的奇跡得益于堅持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大膽創新,始終置身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成為“華南模式”的縮影,也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東莞位于珠江口東岸,北靠廣州,南連深圳,總面積2465平方公里。160多年前林則徐虎門銷煙、關天培抗英戰斗就發生在這里,從此拉開了中華民族百年抗爭、走向復興的近代史序幕。
1978年,東莞仍是一個有111萬人口的農業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9元。當地人回憶那時的景象是“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難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東莞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揚長避短,敢為人先,經過不懈努力,東莞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151億元,是1978年的120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014元,是1978年的82倍;財政收入538億元,是1978年的440倍;進出口總額101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602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8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514元,分別是1978年的84倍和76倍。今日的東莞,經濟總量已躍居全國城市第十二位,地級城市第一位,并先后榮獲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等稱號。在中華民族邁向工業化、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東莞人民又譜寫了一曲動人心弦的樂章,樹起了一座新的豐碑。
東莞奇跡是如何創造的?總結他們的經驗,集中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率先引進外商投資,形成加工出口產業集群
利用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是東莞經濟騰飛的主要途徑。早在1978年8月,東莞虎門鎮就嘗試引進外資,在全國興辦了第一家出口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依靠港商提供的幾個圖紙樣板和200萬港元投資,邊試產、邊出口、邊擴廠,當年出口30多萬港元,6年收回投資,合作雙方都很滿意。此后,以外商來件、來料、來樣加工進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形式,在東莞及珠三角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港商、臺商和其他外商的資金、技術、營銷渠道同內地的勞動力、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東莞作為加工貿易基地,在吸引外資、吸納勞動力就業、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發展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體,由小到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產業。為了增強競爭力,其制造環節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轉移成為必然趨勢。東莞抓住這個機遇,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電子類企業上。開始以電子玩具、收音機、錄音機的來件組裝為主,逐步向電子元器件延伸,完善配套能力。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電腦及網絡產品大發展階段。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端到高端、由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由面向國內市場到走向國際市場,電子類企業不斷集聚,上下游產品配套,體系越來越完善,電子信息業像滾雪球一樣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市擁有電子信息企業3300多家,主要集中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達80多萬人。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61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4.8%;機電產品出口436.8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2.5%。
配套體系的完善,成本的下降,進一步增強了對外資的吸引力,逐步使東莞成為對全球IT市場具有重要影響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集中地。目前全市電腦零部件配套率達到95%以上,IT產品在世界市場份額超過10%的有10多種,其中電腦磁頭、電腦機箱及半成品占40%,敷銅板、電腦驅動器占30%,高級交流電容器、行輸出變壓器占27%,電腦掃描儀、微型馬達占20%,電腦鍵盤占15%。僅臺達一家企業就有20多家中小企業為之配套。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競爭力,使東莞在全球電子市場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份額不斷增加,產品主要銷往美、歐、日、韓等國。如宏威數碼電子機械公司生產的光盤設備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生產光盤7億多張,居世界第五位。“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這個說法形象地表明了東莞在全球電子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是從制造業向研發、制造、物流業不斷延伸。先進制造業是東莞的支柱產業。為了提高制造業的檔次和水平,實現由技術外源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東莞建立了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基本模式、以產學研合作為著力點、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推動東莞從加工制造中心向技術研發中心轉變,積極建設創新型城市。從2006年起,市財政計劃連續5年每年投入10億元,建設公共和行業性技術創新平臺,健全技術創新支持體系。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省、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分別為1家、13家和43家,有9個鎮為廣東省專業技術創新試點單位。環境幽雅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以IT和生物醫藥產業為主攻方向,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入駐,正向“著名企業聚集中心、研發服務中心和人才教育中心”的目標邁進。
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實現科工貿一體化發展,是創造東莞經濟奇跡的重要環節。從2005年起,實施了“商貿東莞”工程,頒布了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整合商業基礎設施;市政府認定了54家工業商貿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市經貿局引入先進管理理念,著力培育商貿流通服務業名牌。目前全市已擁有9個中國商業名牌企業、12家國家級酒店,吸引了一批國際知名物流和展覽企業前來投資。全市已形成半小時商業圈,進出口十分方便。良好的服務降低了流通成本,進而增強了出口競爭力。
三是從主要吸引港臺資金轉向吸引全球大企業。30年來,東莞依靠中央給廣東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充分發揮東莞地處沿海、毗鄰香港的地理人文優勢,通過“借船出海”、“三來一補”等形式,大力發展外向型工業。1985年開始實施“向農村工業化進軍”戰略,通過大量承接香港的產業轉移,推動了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工業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重點吸引臺資。之后,抓住國際大企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機遇,及時把引資重點轉向日、歐、美、韓等國,引進了一批技術先進、實力雄厚的國際大企業。民營經濟也在為外資企業的協作配套中逐步成長,出現了以廠帶廠、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內外互補的景象。截至2007年11月底,東莞共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前來投資,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54多萬家,有48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了81宗項目,全市累計合同吸收外資超過500億美元,形成了電子、機械、服裝、食品、塑料、化工等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
四是從招商引資轉向招商選資。隨著企業數量和外來人口的增加,東莞以一個縣的面積承載了1200萬人口,成為一個特大型城市。土地、淡水供給能力已接近極限。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節約利用土地等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面臨的突出矛盾。他們一方面從集約使用土地資源入手,全面清理閑置土地,重點打造科技產業園、工業園和生態園;另一方面開始實施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工程,精心選擇外資,優先為投資5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解決用地指標,要求每畝投資強度必須在50萬美元以上,不斷提高引進項目的門檻,使全市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升。2006年,全市新簽項目合同平均金額248萬美元,比2003年增加1.2倍;其中超千萬美元的項目31宗,世界500強企業項目新增5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