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規劃主要任務
(一)總體任務
以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證生態過程連續性和改善生態
系統服務功能為中心,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全面限制有
損于脆弱區生態環境的產業擴張,發展與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
應的特色產業和環境友好產業,從源頭控制生態退化;加強生態保
育,增強脆弱區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建立健全脆弱區生態環境
監測、評估及預警體系;強化資源開發監管和執法力度,促進脆弱
區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具體任務
1、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脆弱區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根據生態脆弱區資源稟賦、自然環境特點及容量,調整產業結
構,優化產業布局,重點發展與脆弱區資源環境相適宜的特色產業
和環境友好產業。同時,按流域或區域編制生態脆弱區環境友好產
業發展規劃,嚴格限制有損于脆弱區生態環境的產業擴張,研究并
探索有利于生態脆弱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耦合模式,全面推行生
態脆弱區產業發展規劃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加強生態保育,促進生態脆弱區修復進程
在全面分析和研究不同類型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成因、
機制、機理及演變規律的基礎上,確立適宜的生態保育對策。通過
技術集成、技術創新以及新成果、新工藝的應用,提高生態修復效
果,保障脆弱區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同時,
高度重視環境極度脆弱、生態退化嚴重、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地區
如重要江河源頭區、重大工程水土保持區、國家生態屏障區和重度
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應急工程建設與技術創新;密切關注具有明顯退
化趨勢的潛在生態脆弱區環境演變動態的監測與評估,因地制宜,
科學規劃,采取不同保育措施,快速恢復脆弱區植被,增強脆弱區
自身防護效果,全面遏制生態退化。
3、加強生態監測與評估能力建設,構建脆弱區生態安全預警體系
在全國生態脆弱典型區建立長期定位生態監測站,全面構建全
國生態脆弱區生態安全預警網絡體系;同時,研究制定適宜不同生
態脆弱區生態環境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科學監測和合理評估脆弱生
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態過程動態演變規律,建立脆弱區生態背景
數據庫資源共享平臺,并利用網絡視頻和模型預測技術,實現脆弱
區生態系統健康網絡診斷與安全預警服務,為國家環境決策與管理
提供技術支撐。
4、強化資源開發監管執法力度,防止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
加強資源開發監管與執法力度,全面開展脆弱區生態環境監查
工作,嚴格禁止超采、過牧、亂墾、濫挖以及非法采礦、無序修路
等資源破壞行為發生;以生態脆弱區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基
線為基礎,通過科學規劃,確立適宜的資源開發模式與強度、可持
續利用途徑、資源開發監管辦法以及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保護措施;
研究制定生態脆弱區資源開發監管條例,編制適宜不同生態脆弱區
資源開發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標準及技術規范,積極推進脆弱區生
態保育、系統恢復與重建進程。
(三)重點生態脆弱區建設任務
根據全國生態脆弱區空間分布及其生態環境現狀,本規劃重點
對全國八大生態脆弱區中的19 個重點區域進行分區規劃建設(參見
附)。
1、東北林草交錯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大興安嶺西麓山地林草交錯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主要保護對象包括大興安嶺西麓北極泰加林、落葉闊葉林、沙地樟
子松林、呼倫貝爾草原、濕地等。
具體保護措施:以維護區域生態完整性為核心,調整產業結構,
集中發展生態旅游業,通過北繁南育發展畜牧業,以減輕草地的壓
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已經發生退化或沙化的天然草地,
實施嚴格的休牧、禁牧政策,通過圍封改良與人工補播措施恢復植
被;強化濕地管理,合理營建沙地灌木林,重點突出生態監測與預
警服務,從保護源頭遏止生態退化;加大林草過渡區資源開發監管
力度,嚴格執行林草采伐限額制度,控制超強采伐。
2、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遼西以北丘陵灌叢草原墾殖退沙化生態脆弱重
點區域,冀北壩上典型草原墾殖退沙化生態脆弱重點區域,陰山北
麓荒漠草原墾殖退沙化生態脆弱重點區域,鄂爾多斯荒漠草原墾殖
退沙化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沙化土地治理為重點,
加強退化草場的改良和建設,合理放牧,舍飼圈養,開展以草原植
被恢復為主的草原生態建設;墾殖區大力營造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
護林,變革生產經營方式,積極發展替代產業和特色產業,降低人
為活動對土地的擾動。同時,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增加生態用
水量,建設沙漠地區綠色屏障;對少數沙化嚴重地區,有計劃生態
移民,全面封育保護,促進區域生態恢復。
3、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賀蘭山及蒙寧河套平原外圍荒漠綠洲生態脆弱
重點區域,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緣荒漠綠洲生態脆弱重點區域,青海
柴達木高原盆地荒漠綠洲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以水資源承載力評估為基礎,重視生態用水,
合理調整綠洲區產業結構,以水定綠洲發展規模,限制水稻等高耗
水作物的種植;嚴格保護自然本底,禁止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積
極采取禁牧休牧措施,保護綠洲外圍荒漠植被。同時,突出生態保
育,采取生態移民、禁牧休牧、圍封補播等措施,保護高寒草甸和
凍原生態系統,恢復高山草甸植被,切實保障水資源供給。
4、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南方紅壤丘陵山地流水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南方紅壤山間盆地流水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種植茶、果等經濟
樹種,增加植被覆蓋度;坡耕地實施梯田化,發展水源涵養林,積極
推廣草田輪作制度,廣種優良牧草,發展以草畜沼肥“四位一體”生
態農業,改良土壤,減少地表徑流,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同時,
強化山地林木植被法制監管力度,全面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化嚴
重地段,實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控制水土流失。
5、西南巖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西南巖溶山地丘陵流水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西南巖溶山間盆地流水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全面改造坡耕地,嚴格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政
策,嚴禁破壞山體植被,保護天然林資源;開展小流域和山體綜合
治理,采用補播方式播種優良灌草植物,提高山體林草植被覆蓋度,
控制水土流失。選擇典型地域,建立野外生態監測站,加強區域石
漠化生態監測與預警;同時,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林果業、營
養體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主的特色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強化
生態保護監管力度,快速恢復山體植被,逐步實現石漠化區生態系
統的良性循環。
6、西南山地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橫斷山高中山農林牧復合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云貴高原山地石漠化農林牧復合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全面退耕還林還草,嚴禁樵采、過墾、過牧和
無序開礦等破壞植被行為;積極推廣封山育林育草技術,有計劃、
有步驟地營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人工草地,快速恢復山體
植被,全面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合理利用
當地水土資源、草山草坡,利用冬閑田發展營養體農業、山坡地林
果業和生態旅游業,降低人為干擾強度,增強區域減災防災能力。
7、青藏高原復合侵蝕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青藏高原山地林牧復合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青藏高原山間河谷風蝕水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以維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為主,全面封
山育林,強化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恢復高原山地天然植被,減少水
土流失。同時,加強生態監測及預警服務,嚴格控制雪域高原人類
經濟活動,保護冰川、雪域、凍原及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遏制生態
退化。
8、沿海水陸交接帶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遼河、黃河、長江、珠江等濱海三角洲濕地及
其近海水域,渤海、黃海、南海等濱海水陸交接帶及其近海水域,
華北濱海平原內澇鹽堿化生態脆弱重點區域。
具體保護措施:加強濱海區域生態防護工程建設,合理營建堤
岸防護林,構建近海海岸復合植被防護體系,緩減臺風、潮汐對堤
岸及近海海域的破壞;合理調整濕地利用結構,全面退耕還濕,重
點發展生態養殖業和濱海區生態旅游業;加強濕地及水域生態監測,
強化區域水污染監管力度,嚴格控制污染陸源,防止水體污染,保
護灘涂濕地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樣性。
(四)近期建設重點
1、生態脆弱區現狀調查與基線評估
以“3S”技術為主要手段,結合地面生態調查,全面開展全國
八大類生態脆弱區資源、環境現狀調查與基線評估,建立脆弱區生
態背景數據庫,明確不同生態脆弱區時空演變動態,制定符合中國
國情的生態脆弱區評價指標體系,編制符合不同生態脆弱區植被恢
復與系統重建的技術規范與技術標準,確定不同生態脆弱區資源、
環境承載力閾值(生態警戒線),為脆弱區生態保育奠定科學基礎。
2、生態脆弱區監測網絡與預警體系建設
在全國八大類典型生態脆弱區,建立長期定位生態監測站,運
用互聯網技術,與國家環境保護生態背景數據網絡平臺聯網,實施
數據信息共享,構建全國生態脆弱區生態監測網絡。同時,利用遙
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開展生態系統健康診斷與預測評估,對全
國生態脆弱區實施動態監測與中長期預警,定期發布生態安全預警
信息,為國家環境管理、資源開發及生態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3、開展生態脆弱區保護、修復與產業示范
針對不同類型生態脆弱區資源與環境特點,編制適合不同生態
脆弱區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產業規劃,并選擇典型區域
進行試點示范。同時,研究制定不同生態脆弱區限制類、優化類和
鼓勵類產業準入分類指導目錄,指導脆弱區產業發展;此外,開展
生態脆弱區資源開發、生態恢復及重建技術規范及標準研究,以及
自然資源生態價值評估指標及評估方法研究,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
經濟發展耦合模式,促進示范產業的開展實施。
4、典型示范工程整合與技術推廣
編制全國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管理辦法及技術
規范,研究制定全國生態脆弱區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效益評估指標及
評估方法,逐步開展生態脆弱區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效益后評估,并
按照評估結果進行整合與推廣,為確保脆弱區生態工程質量提供技
術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