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進區域整合,推動經濟增長轉型的思路與建議
“區域整合”是綜合考慮各區域的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要求各區域以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有序整合的方式進行“整體推進”??v觀我國區域整合與經濟發展演替的歷史軌跡,未來20年中國區域整合的方向、重點、格局、成效,將對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產生戰略性影響,因此國家應該通過區域整合這一資源配置戰略,推動我國經濟在更高層次上的轉型——跨越式與均衡式發展。
(一)以打造具有發展支撐能力的城市群為契機,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的區域整合
城市群是區域整合的戰略平臺。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是具有競爭性產業和高度城市化的城市群。因此,十七大報告和“十一五”規劃都強調在國家戰略層面,要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城市群,這為建立國家城市群體系提供了有力保證。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三大城市群能量的集聚與輻射將熨平東中西部差距,有助于形成更高層次的同質化一體化的大中國經濟區域。 此外,中國還出現了一大批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雛形,也成為新的經濟活力地區,如 “成渝城市群” “武漢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 “鄭州城市群” 、“哈爾濱城市群” 、“福廈城市群”等等,這些次城市群也將不斷釋放整合能量,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戰略支撐。
在城市群建設中應該重點關注幾個問題:首先是必須要有產業合作基礎,必須在形成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產業分工和產業擴散;其次是體制性障礙是阻礙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癥結。體制性障礙是導致市場分割、統一的產品和要素市場難以建立、市場機制不能在區域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作用以及區域內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難以形成的基本原因;再次是要有一個總體協商機制或協調機制。對此,可以考慮實行獨特的制度創新和特別的經濟政策,實施全新的產業鏈設計,進一步強化組團式城市群的空間等級化、發展一體化,達到結構有序、功能互補、區域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模式。
(二)堅持產業結構高度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統一,構建完整的現代產業體系
全球產業輪動的經驗表明,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制造業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是產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F代產業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即將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一般而言,人們往往會認為裝備制造業是資源消耗大、高污染的行業。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后的先進制造業,不但不是資源消耗大戶,而且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高技術產業提供上游支撐,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下游支撐,通過價值鏈的提升、微笑曲線的提升,就能形成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三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
由于我國東、中、西、北各區域經濟規模、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為產業結構高度化與互補性發展提供了多元化基礎?;?“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新跨越”的戰略定位以及發展階段的轉變,堅持產業結構高度化與協調化的統一,形成的產業基礎和特色。
首先,在不同區域之間,立足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避免新的產業同構現象。珠三角、長三角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格局,環渤海、東北等區域則應發展以鞏固基礎工業,壯大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其次,在同一區域內部,也分為核心城市之間以及核心城市與非核心城市之間的產業定位。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區域發展的“雙核”,通過差異化戰略,實現“不同梯度,協同競爭”將是京津雙核在京津冀區域發展中的主旋律。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京津將成為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雙高地。北京主要以文化創意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為支撐,將成為我國的國際管理和控制中心型的國際節點城市;天津則大力發展以電子、石化、汽車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以及以物流(航運)和金融(CBD)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兩大城市各以不同產業為主導,在產業融合上的空間相當大。
在不同等級城市之間,核心城市都在謀劃發展總部經濟,將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服務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配置在核心城市區域內,基本形成“總部-加工基地”區域合作模式。目前“長三角”經濟圈總部經濟發展較成熟,即以上海為核心,重點發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內大企業總部,以江蘇、浙江的揚州、鎮江、嘉興、湖州等制造業密集的腹地為制造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區域產業鏈。
(三) 實現跨區域產業整合與資源整合,做強“大產業”,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的迅速成長得益于國際資本扶持下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那么后30年必須樹立中國經濟的主體意識,依靠中國本土戰略性產業或資源性大產業的內生經濟成長才是中國實現強國崛起的關鍵。
區域整合不是行政行為,而是經濟行為,在這其中產業整合與資源整合是區域整合的核心。然而當前我國不同區域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機制還未充分發揮,因產業雷同帶來的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嚴重,尚未形成跨區域的布局合理、協作配套的大產業。
首先,產業同構現象嚴重,還不能形成區域產業分工體系。例如當前許多地區在各自的發展規劃中,都將汽車、電子、石油化工等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地區間、城市間產業結構雷同的現象更趨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區域間分工協作體系難以形成。據一項調查顯示,在長三角經濟圈的15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選擇汽車零配件制造,有8座城市選擇石化,12座城市選擇通信產業,除此之外,在區域內形成許多“重合”產業,例如食品飲料、紡織、印刷、塑料、辦公機械設備等產業方面,滬、浙、蘇三地同構率達到80%以上。
其次,大多數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競爭力不強,不能形成規模經濟。這種現實狀況要求對現有的國民經濟體系進行存量結構調整,通過大規模的兼并與收購,形成大型企業集團。例如,由于煤炭、石油等資源分布是自然形成的,不以行政區劃為界,而且企業平均產量都不大在全球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中國資源型企業缺乏全球定價能力,貿然提價可能會面臨失去市場份額的風險,這迫切需要通過跨區域使其得以進一步整合利用,提高全球定價能力。
因此必須通過產業整合與資源整合兩條途徑,盡快擺脫產業/資源低效率的情況。
——通過區域產業整合壯大戰略性大產業。關注關乎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命脈的大產業,構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裝備制造業、航天制造業、物流產業、信息產業、資源產業等現代工業體系,這是國家長久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通過產業整合,形成重點優勢產業率先發展、垂直分工體系整合與水平分工體系協調發展的格局,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打造產業航母。如近來跨區域/跨行業產業重組與并購浪潮漸起,中國鋼鐵業頻頻出現寶邯共建、寶鋼與包鋼簽訂戰略聯盟框架協議、寶鋼收購八一鋼鐵、武鋼戰略重組柳鋼等重大事件都反映了國家處于經濟安全的戰略思考。
——通過區域資源整合發展資源性大產業。中國區資源豐富,在礦產、農林、海洋、生態等多個方面具有優勢。發展大產業,要堅持以“資源換產業”、以“資源興產業”的發展理念,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集團,深度開發和利用各地具有優勢的資源,發展大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培育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化。
(四)立足國際視野,將區域整合納入到全球分工合作體系中,整合國內外資源,從更高層次拓展發展空間
區域發展戰略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國家發展戰略在全球的延伸和體現。區域整合也應該置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合作關系中,所以有必要提倡“泛區域整合”的戰略。這里的“泛區域整合”戰略,是指立足于國際化視野,把觸角伸向國外,將影響全局的區域整合起來,形成次區域合作的戰略聯盟。這些區域將成為我國承接全球范圍資源跨國界流動及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的戰略平臺。
在與周邊國家沿邊接壤的邊疆區域,實施“泛區域整合”戰略,帶動這些經濟次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如在東北部區域考慮構筑東北亞能源合作戰略聯盟,特別是在全球石油價格高啟、有限資源越來越少的狀況下,擁有豐富的糧食、食品、能源等資源的東北亞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在廣西地區通過泛北合作,應與其他相關國際區域合作結合起來,既立足于東盟,不斷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越‘兩廊一圈’合作以及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建設,還要積極拓展與日本、韓國、歐洲、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在西部區域,西部大開發中計劃重點發展的“西隴?!m新鐵路沿線經濟地帶”可以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內容相結合,整合國內外資源。這些戰略的實施將會大大加速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 張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