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四大區域
淮安回應
400多萬建橋并非“勞民傷財”
淮安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倡議者、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荀德麟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不斷有當地文化界人士提出建設南北分界標志。
當時的理由主要是淮安歷史上就是“轅楫交替”之地,有“南船北馬”之說,在建筑、飲食、植被、氣候、語言、文化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南北過渡特征。此外,歷史上黃河奪淮入海,古黃河與古淮河匯為一體,穿城而過,因此,在古淮河上建南北分界標志有其代表意義。
據介紹,2007年,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工程被列入淮安市城市建設重點。荀德麟認為,建設南北地理分界標志主題公園主要有3個目的:一是依托氣候地理博物館,建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是配套文化休閑設施,建設人文景觀;三是打造一張城市名片,提高淮安知名度。
針對網友“工程建設勞民傷財”的質疑,工程建設負責人之一、淮安市市政公用局總工程師盧炳燦告訴記者,工程主體標志雕塑“紅橋”并不是在古淮河上新建一座橋梁,而是對上世紀30年代建成、目前已被廢棄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進行改造,造價400多萬元,對于一座現代橋梁來說“花錢并不多”。“同時,‘紅橋’建成后將為古淮河兩岸居民增加一條交通線,方便居民往來。”盧炳燦表示。
據介紹,橋面將由此分為紅藍兩色,寓意全國的南北氣候特征。而中間的球狀標志物正好位于河道中心線位置,球體由南向北將采用暖冷色調進行漸變過渡。實際上紅橋將成為一座步行橋,進行燈光亮化,市民可以從橋上通過,穿越球狀物雕塑,來親身感受南北分界后的差異。
“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工程得到了全市各界的支持。”淮安市規劃局用地規劃處處長朱春陽表示,工程方案公示后,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獻計獻策,最終的方案是在充分吸取意見的基礎上出臺的。工程還將在古黃河兩岸種植南北方不同品種的喬、灌木植物,并修建不同風格的建筑,希望能給參觀者留下身臨南北分界點的直觀感覺。
開發文化資源
應考慮社會心理因素
針對輿論對于淮安“搶占歷史文化資源”的說法,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認為,南北地理分界標志是自然遺產,不具有排他性,南北地理過渡帶的典型城市都可以建設相關標志。荀德麟也表示,淮安只是想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歷史、文化資源,并無獨占之意,位于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當然可以再建其他標志。
對于很多網友“明確劃分南北地理分界標志會造成南北對立”的擔心,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季宗紹表示,由于區域間經濟、社會、文化差異,不少人都對人為進行區域劃分存在反感情緒。“事實上,一些對區域的人為劃分,缺乏科學依據,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季宗紹建議,在開發地理、文化、歷史資源時,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社會心理因素,避免激化區域對立情緒。同時,也應及時發布解釋信息,回答社會輿論關心的問題。
淮安體現的南北差異
淮北嫁女下午進門
淮南嫁女上午進門
在采訪中,記者聽聞關于淮安建設全國南北分界標志園一事,民間素有“二范”推動之說。
“二范”是指范元中和范成泰兩位年過七旬的老學者。
身為淮安九三學社成員的范元中早在2004年就向有關部門提交過關于建設南北分界標志園的提案。而范成泰有多年水利工作經驗,在淮安建設全國南北分界標志園一事,他收集大量材料,希望重塑淮河文化。在采訪中,兩位老人饒有興趣地介紹起淮安體現的南北差異。
淮南愛吃米
淮北愛吃面
從地理角度來說,范元中稱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學地理課本上都有記載。而他從淮安本身的情況來分析,從氣候、地貌來看也提供了很多依據。
“自然南北差異,包括地貌、氣候是個漸變過程,淮河兩岸差別自然不大,但以此為界,越往南北去,差別越大。”范元中稱,從自然景觀地貌來說,淮安境內是典型的沖積平原,淮河以南多是丘陵地帶,由盱眙到南京逐漸明顯。而淮河以北,往徐州一帶去就是平原居多。從氣候特點來說更為明顯,淮河以南是亞熱帶氣候,而以北則是暖溫帶氣候,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多在0℃以上,而以北就稍微冷一些,越往北多是0℃以下。
而從降水量來看,在淮安以南降水量大約在900多毫米,而往北徐州一帶降水量只能在600-700毫米之間。淮安以南有明顯的梅雨季節,以北則沒有梅雨季節特征。淮安以南多是水田,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為主,以米食為主。而北面多是旱地,主要是小麥和雜糧,以面食為主。
而從植被種植來看,范元中也認為淮安以南多是常綠闊葉林植物,針葉林少。而越往北針葉林越多,落葉闊葉林大面積存活。
淮海戲豪放
淮劇柔情
從歷史人文方面來看,淮安歷來就有“南船北馬”之稱,古時,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人,都是到淮安清江閘下船登陸,換乘馬車,由此向北。而北方人也是在淮安棄車馬坐船南下。“所以不難看出,自古淮安就是南北分水嶺,在此建分界標志名副其實。”
別看現今的這條古黃河(古淮河)河道僅有五六十米寬。而據范成泰介紹,元代,《馬可波羅游記》里記載馬可波羅乘船經這一帶時,河寬一英里,也就相當于近2公里的寬度。“也許是兩岸相隔甚遠,所以淮河南北兩邊的民風民俗也有差別。”
從語言上來看,淮安地處江淮方言區,屬于北方方言區與吳越方言區的過渡地帶。淮安語音,尤其指楚州口音,有“淮平子”之稱。南稱蠻北稱侉,而淮安的語音也就是不蠻不侉的意思,相對較平。
從戲曲上來看,淮安北部流行粗獷、豪放的淮海戲,而淮安南部則流行較為柔情的淮劇,甚為有趣。兩個劇種都是“淮”字打頭,然而唱腔風格各異,淮海戲與流行于安徽的泗州戲、徐州和魯南地區的柳琴戲,同屬拉魂腔。
從建筑風格來說,淮河以北的地區多干旱,以土墻草蓋四合院為主,而以南建筑多為U型、L型主房。廂房結構磚瓦房多,具有典型南方特征。
就連婚俗習慣上,在淮河以北的宿遷女孩出嫁通常下午進門,而在淮河以南的淮安市區則保持上午進門的慣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