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不斷
該不該建?9成多網友說不
從建南北地理分界標志消息的傳出開始,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有學術層面的推敲辯白,也有網絡上的惡語相加。作為一個公共事件,河南信陽和江蘇淮安,兩個直線距離有400公里的城市的官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個事件的討論。
這是個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事件。
9成多網友認為沒必要建
8月28日,網上出現了一條題為《江蘇淮安開始建設我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的新聞,還進行了“如何看待建設南北分界標志”的網絡調查。截至8月30日上午,共有約15萬名網友參與調查,93.61%的網友認為淮安不該建設我國南北分界標志,只有不到7%的網友表示贊同。
反對者認為:“南方和北方只是民間的一個模糊概念,我國不該有具體明確的南北方分界線。”“團團圓圓的中國為什么非要分南方和北方?”“所謂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和純地理意義上的北回歸線、赤道線標志不同,它只會留下歷史隱患!”“花錢在這些沒意義的事上,不如多給老百姓辦些實事。”
贊成者表示:“這對普及地理知識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建不建南北地理分界標志物,南北界線依然存在。建標志物只是為了有一個更明確的概念和認識。”
南北分界標志是個偽命題?
“非常抱歉,我不能接受你的采訪,因為該話題有炒作之嫌,不符合科學規律,南北分界線不是幾何學上的直線,是有一定寬度的過渡區域,無所謂‘南北分界標志’,沒有標志,硬要人為建出,怎么會存在哪個城市更合適的問題呢?”
上周日,王義民老師在電子郵件里禮貌地回絕了記者的采訪請求,這讓人多少有些意外,原本以為,作為信陽師范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副院長,王老師會為自己的家鄉“辯護”,力申信陽如何比淮安更具備設立南北分界標志的優勢。
持這個觀點的,不僅王老師一人。在之前媒體的報道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姚士謀教授曾被稱為“認為淮安建設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相對條件更好點。”但昨天姚教授在接受快報記者采訪時一再強調“南北地理分界是‘地帶’概念,并沒有哪一個城市特別適合建,沒有哪個城市有建設的惟一性資格。”
兩座城市之爭
昨天接受采訪時,姚教授對“各地一窩蜂上馬”表示明確反對。但各地官員們的熱情并沒有因此受到絲毫影響。
爭這個標志的口水仗最早發生在2007年初,2007年1月5日,江蘇多家媒體及眾多網站發出了一條消息:“江蘇淮安將修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紀念碑”。半個月之后,河南信陽市旅游局負責人通過當地媒體對此回應:“市委、市政府已指令我們著手論證在信陽建設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的可行性。我們已經組織專門人員,正在進行這個論證。”
兩個月之后,淮安當地一網站論壇發起了一場討論,名字叫《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紀念碑之爭淮安如何應對?》,這個討論之所以在這時才開始,是因為有網友發現,就在淮安和信陽爭這個分界點的時候,安徽蚌埠已經悄然豎起了一個雕塑作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事先毫無征兆。
淮安和信陽的爭論還在繼續,信陽市林業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熊林春對當地媒體說:“地處秦嶺余脈、淮河源頭的信陽如果不是分界線上的典型城市,誰還能是呢?”
而民間的言論似乎在這時有些出格。淮安一市民在寫給媒體的信中主張加快速度:“建設這個標志,可以打消沿淮其他一些城市的覬覦之心,先入為主確立淮安是淮河之都的文化氛圍。”
信陽的一個市民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也話中有話:“得向人家淮安市學習。人家條件不足創造條件,我們是抱著金飯碗不當回事。”
因為事情在2007年沒有進一步進展,網絡上的爭論暫時停歇,直到上周五,淮安開工建設的消息再次引爆了這個話題。只有不到7%的網民贊成的調查相對應,淮安當地網站也搞了一個投票活動,支持這個項目者高達62%。
不管怎么說,在淮安的那條不知名的河上,那座外形像個大水車的地標已經在爭議中慢慢崛起。樂觀一點的市民發現了這個建筑還是有些實際作用的:“我覺得這是個利民的工程,最起碼它是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