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間的“毒餃子”事件在中方上周四表示餃子中的甲胺磷“在中國境內混入的可能性極小”后,再起波瀾。日本媒體上周末強烈反彈,盡管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肯定中國的態度,但一些媒體用詞激烈,好像“毒餃子”事件的調查“只許日本宣判,不許中國說話”。日本共同社3月2日報道,由于日中警方就“毒餃子”事件的原因產生對立,日方認為磋商“為時尚早”,兩國原定進行的食品安全磋商宣告延期。
日媒體質疑中方結論
中國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副主任余新民2月28日宣布,“餃子中毒”事件是人為個案。而且,投放甲胺磷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可能性極小。由于這一結論與日本警方此前的調查結果不一致,日本警視廳迅速回應,媒體則形成激烈的對華輿論場。似乎“毒餃子”不是“雙方調查”,而只能日本一方說了算。
日本媒體這幾天紛紛發表長文表達不滿。《產經新聞》2月29日刊文,稱因為中國方面非協助的姿態讓日中的合作調查失去了方向。《讀賣新聞》3月1日發表題為“中國從查明餃子事件真相中逃脫了嗎”的社論,稱中國方面通過對包裝袋進行檢驗得知,甲胺磷可以滲透到袋子內部。這是在強調“在日本混入也是可能的”,但這種設想不能得到大多數日本人的贊同。《每日新聞》3月1日也列出了“如此落幕的話令人無法信服”的大標題。
2月29日,右翼政客、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記者會上公開批評中國,說 “餃子事件如果不搞清楚的話,世界都不會相信中國”。這句話被《產經新聞》放在標題上時更變成了“世界都不會相信毒餃子的中國”。
個案正在影響“中國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日都已表明,“天洋餃子”中毒事件是個案,但日本部分媒體的報道卻依然把矛頭對準了中國食品,讓一個單獨個案發酵成一類食品甚至所有中國食品的問題。《讀賣新聞》在自己的網絡版中開設了“中國制餃子問題”專輯。日本NHK電視臺2月29日在晚間新聞中,連續播放了“餃子事件專題”,節目采訪了在超市中購物的主婦,很多人表示不再購買中國食品。同時,主持人還介紹說,由于中國餃子事件的影響,在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日本產餃子皮的銷售量上升了20%到30%左右。同日,日本電視臺也專門討論中國食品問題,主持人甚至提出要10年內不進口任何國家食品的極端論調。
首相福田肯定中國態度積極
在日本媒體將“毒餃子”事件升級之時,日本政府高層保持了客觀與冷靜。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8日晚出面對中國方面的做法給予肯定。他認為“中國警方的記者會是為了表明,中國與日本共同合作,對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中國方面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中國方面也希望盡快調查原因,劃清責任。”此后,福田又在第二天的國會上表示,“這個問題如果不得到解決不僅政府之間會產生對立,國民之間也會出現對立。為此,要努力解決問題。” 日本外相也表示,“毒餃子”事件不會影響胡錦濤主席訪日。
而實際上,日本人也并不都像部分媒體所說的那么極端。作家麻生晴一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媒體報道太過分了,有點“過剩”。其實這種事件哪個國家都有。他的感覺是中國人太不在意食品安全問題,而日本人又太在意了。
中方表態被日媒體誤讀
此次日本媒體對“毒餃子”事件密切報道,其中不乏一些右翼媒體借機炒作。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金熙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毒餃子”事件本該只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食品安全,在確定生產廠家沒有質量問題之后,就成為刑事案件,而不應該因為發生在不同國家就上升為外交事件。但一些日本媒體對“毒餃子”事件的炒作顯然超越了這兩個層面。日本有些媒體在兩國官方尚未得出結論時,就做定性報道,這種結論先行的報道方式不能讓人茍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北亞研究室主任楊伯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通觀日本主流媒體近期對“毒餃子”事件的報道,其中存在一些對中方表態和立場的誤解。首先,中國公安部稱“在中國混入甲胺磷的可能性極小”,而一些日媒將此理解為全部否認,以為中國在下此結論之后想不了了之,所以紛紛呼吁日本政府不能就此罷了,一定要查明真相。同時,楊伯江表示,一些日本媒體也意識到“毒餃子”事件對兩國都造成了傷害。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將造成“雙輸”局面。《日本經濟新聞》說,日本人遠離中國食品的傾向在擴大,而有中國網民提出要求日本道歉,兩國的國民感情在惡化,這不符合雙方利益。(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林夢葉 環球時報記者 張楠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