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煤炭轉化 拉長資源產業鏈條
資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資源,不能也不應該一下子拋棄現有的資源重新鋪攤子、搞建設。正確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通過精深加工、發展相關產業等辦法,使資源價值鏈的市場優勢轉化為整體優勢,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多元化發展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因煤而生、而興的鶴崗,若想在短時間內完全擺脫煤炭資源而重新趟出一條發展之路并不容易,也不現實。因此,鶴崗的第一著棋就是依托資源優勢,把煤炭這條產業鏈在鶴崗就地延長。
主體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是資源型城市普遍性的問題,也是一個“通病”。具體到鶴崗,要實現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就必須強化資源管理,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延長資源的利用時間。我們注意到,對礦山企業側重于利潤和安全兩個指標的考核制度,必然使得國有煤炭企業開采煤炭時“揀肥棄瘦”,短期行為嚴重,造成資源浪費。長期以來,由于條條管理體制等原因,資源型城市與加工城市的產業分工是一種典型的垂直分工。資源型城市發展礦業和原料工業,而加工城市則對資源進行深加工,這種分工不利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因此,鶴崗有必要加快發展資源的深加工項目,繼續依靠資源性產業,拓寬資源利用領域,拉長資源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附加價值,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鶴崗具有以煤炭為主體的多元資源體系,特別是煤炭儲量豐富,煤種齊全,煤質優良,有較為完整的產業基礎,擁有建設能源工業基地的先天優勢。進行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鶴崗首先要做足煤的文章。而要做好這篇文章,就應該由單純的采煤、賣煤變為發展煤轉電、煤轉焦、煤轉氣、煤化工,靠煤炭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可喜的是,在煤接續方面,鶴崗加快了礦井改造和新井建設,重點推進鳥山煤礦建設和新華煤田的開發。在煤轉化方面,建設了坑口電站,重點運作了鶴電公司60萬千瓦二期工程、120萬噸燃料甲醇和30萬噸焦化等項目,加速煤電、煤化轉化,延長了產業鏈條。在煤利用方面,運作了10萬千瓦煤矸石熱電廠、煤層氣利用、煤矸石空心磚等項目。
這些項目的開發和建設,使能源工業成為鶴崗的主導產業,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全市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006年初,鶴礦集團又投資8.4億元,開發建設以煤矸石為主要燃料的電廠項目,預計2008年交付使用。這座裝機容量10萬千瓦的綜合利用電廠,每年可消耗煤矸石70萬噸、年發電6億千瓦時。同時,由于該電廠旗下的空心磚廠能把熱電廠產生的粉煤灰“吃”得一干二凈,致使熱電廠的固體排放物達到零排放。按照鶴崗的計劃,到2010年,隨著全市“煤接續、煤轉電、煤轉化”項目的運作和實施,能源工業有望實現增加值35億元,成為鶴崗最重要的主導產業。
在轉型過程中,資源型城市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但我們注意到,鶴崗的人才總量相對不足,每萬人中的專業技術人才只有240人,遠低于南方城市的水平,而且人才隊伍的專業結構、行業和地區分布很不合理。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待遇等各種條件比較差,導致人才流失嚴重。有數據顯示,從2000年開始,鶴崗就流失人才3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中高級人才。鶴崗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大學生有1000多人,畢業后回到鶴崗的不足幾十人。因此,鶴崗需要注意加強對具有熟練技能、掌握一定知識的產業工人、基層技師的培養,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資源,擴大教育培訓的陣地;強化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建立用人育人一體化的管理機制,完善執業資格、技術等級考核等制度,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振興鶴崗老工業基地當中。
實施多輪驅動 替代產業因地制宜
資源型城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經濟結構單一,由此帶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經濟結構的不穩定。鶴崗也面臨這種情況,一旦支柱產業或支柱企業出現衰退,整個城市經濟就會陷入困境,從而嚴重影響全市的可持續發展。參照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成功經驗,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資源型城市在尋求替代產業過程中,首先要破解面臨的“一成不變的工業結構、凝固狀態下的資本結構、規模不經濟的組織結構和低效率情況下的產出結構”等難題,防止因資源枯竭導致的“業衰城亡”。鶴崗要想實現由單一煤炭產業結構向多元產業結構轉變,培育和發展替代產業,實現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和煤城經濟轉型的統籌協調,就必須從產業調整和經濟轉型的需要出發,突出謀劃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培育和壯大替代產業;重點謀劃一批勞動密集型項目,擴大就業和再就業;適度謀劃高新技術項目,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盡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替代產業的大方向上,鶴崗綠色農業的潛質不容忽視。鶴崗地處三江平原,全市擁有650萬畝的耕地,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發展綠色農業得天獨厚。如果鶴崗以生態優勢為依托,開辟黑龍江沿岸的綠色走廊,提高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完全可以建成以綠色為主導的新型食品生產基地。事實上,鶴崗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突破口,大力開發綠色農業,已經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戶企業的10種產品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識,有5戶企業的12種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的無公害食品標識和無公害種植、養殖基地。全市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標志達22個,產品已由單一的大米加工向綠色食品專用肥、調味品和畜牧養殖業等全方位、多層次和深加工方向發展。在種植業方面,有“鶴鳴牌”A級綠色食品大米;在養殖業和特色產業方面,有“荒嶺牌”無公害食品山地雞,“三野牌”A級綠色食品壓縮黑木耳;在綠色食品相關產業方面,開發了寶鶴牌A級綠色食品專用肥料;在深加工產品方面,有“華滋牌”黃豆醬油、釀造米醋。這些綠色食品享譽國內外,已銷往日本、韓國、俄羅斯、阿聯酋等30多個國家。
除發展綠色農業的優勢之外,鶴崗的森林、旅游資源也較為豐富。全市有65萬公頃林地,活立木蓄積量4000萬立方米。精明的鶴崗人還實施了赴俄森林采伐,并與俄羅期簽定了49年的采伐合同,全市每年可供加工的木材近50萬立方米。鶴崗正在嘗試以豐富的森林資源為依托,通過精深加工,把森林工業做強做大。鶴崗擁有大界江、大森林、大冰雪、大濕地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以此為依托,鶴崗正在開發有東北特色和自然風貌的旅游精品產品體系,使旅游業成為重要的替代產業。
鶴崗所擁有的石墨、陶礫頁巖等30余種非金屬礦產資源,可利用的空間廣、范圍大、條件好,為經濟轉型、產業替代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鶴崗石墨儲量達6億噸,品位高,開發條件較好。但石墨生產企業規模都比較小,而且大都為初級加工,石墨微粉和高碳石墨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只有20%。在陶礫頁巖方面,全市探明儲量為1億噸,品位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也存在開發利用分散、管理混亂、層次不高的問題,沒有形成經濟優勢。全市共有陶礫生產廠家12家,年生產能力36萬立方米,其中能夠生產5萬立方米的企業只有4家。這種小而分散的經營格局使陶礫頁巖的開發處于無序狀態,難以培育成骨干型企業。極少數個體私營企業不考慮資源的長遠利用,致使礦體千瘡百孔,破壞程度嚴重。鶴崗應當抓緊轉換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對于涉及產業替代的重要資源,一定要加強宏觀調控,防止掠奪性開發。同時,對礦產資源開發應進行科學論證、統籌管理,實施有序開采。要依托產業政策,制定長遠規劃,規范行業秩序,對工藝水平、生產規模、生產設備、環保措施進行詳細規定,嚴把資源開發準入關。
轉型任重道遠 亟待加大扶持力度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現有條件下,僅僅依靠資源型城市自身的力量和市場的手段,很難實現轉型。要解決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積累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矛盾,離不開政策的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要“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國家對于資源型城市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大,而且政策的出臺明顯滯后。到目前為止,“兩個機制”依舊處于探討階段,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鶴崗的煤炭資源日漸減少,接續替代產業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正處于青黃不接之時,轉型動力嚴重不足。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反哺機制,制定適度的財政援助政策,如設立衰老報廢礦山轉戶基金和技術改造專項基金,提高單一資源城市的財政轉移支付比例。
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另一個機制上和體制上的普遍問題,就是因“企業辦社會”造成的企業負擔沉重。我們認為,徹底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讓資源型企業輕裝上陣,并延長優勢資源產品的產業鏈,增加資源附加值,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對鶴崗的轉型至關重要。我們掌握的數據表明,鶴礦集團有99個辦社會機構,6400多人,年經費支出2.4142億元,費用補貼1.2379億元。這對于一個23年沒有新建井,9個生產礦中有6個實施破產重組的百年老企業,負擔可想而知。為此,我們認為應調整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成比例,通過增加地方稅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的資金來源,以該項資金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
除企業辦社會外,資源型城市還有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先有企業,后形成社會并設立政府,普遍存在企業管理城市,企業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作為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礦業城市,鶴崗的城市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較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一礦一城”的建設模式,已很難滿足一個正常城市對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在鶴崗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應在城市建設上給予鶴崗適當的援助,使鶴崗的基礎設施有一個較好的改善。從鶴崗自身而言,應開拓思路,不能就轉型而轉型,就城市論城市,而要以更寬廣的視野考慮問題,搞好統籌規劃,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比較優勢,增強經濟活力。鶴崗應實施再城市化戰略,堅決摒棄過去發展市屬經濟的舊觀念,牢固樹立發展市域經濟的新觀念,把資源型企業當作最重要的投資主體,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各種周到的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以充分發揮其在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市、礦雙方應著眼長遠發展,盡快調整長期以來形成的市、礦之間在城市公用設施、教育、醫療等方面各自為政的格局,加快重組與融合的步伐。
資源型城市面臨的最大壓力是下崗職工數量多、社會保障能力弱,各種矛盾容易激化。因此,鶴崗應盡量選擇產業鏈延伸能力強的產業加以發展。有必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解決就業的過程中,要轉變觀念,多方拓寬就業渠道,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吸納職工就業的巨大潛力,積極開拓就業空間。要把提高下崗職工的職業技能作為解決就業、調整結構的根本前提,設立下崗職工培訓援助基金,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中心為基地,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信息,把支持資源型城市的生態恢復與擴大就業、再就業結合起來。
需要指出的是,轉型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需要較為長期的過程。從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實踐看,盡管他們有著巨大的財力支持,成功轉型也需要幾十年的努力。鶴崗應充分考慮到財力薄弱,調控產業布局或吸引產業入駐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選擇接續替代產業時應主要取決于市場需求,由企業家來決定。而作為“導演”的城市政府,只宜提出接續替代產業的大致發展方向,而不應人為地對城市轉型的產業方向進行定型規劃。
資源型城市轉型涉及結構調整、體制轉換等諸多方面,困難不言而喻。但我們深信,隨著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各項利好政策的出臺,鶴崗只要充分發揮資源與地緣優勢,穩定煤炭、快上電力、突出綠色、做大外貿、培育旅游、發展林木,把經濟轉型與資源轉化、機制轉換、擴大開放結合起來,綜合實施,協調推進,鶴崗的經濟轉型一定會大步向前,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之路。(彭真懷 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地方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