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雞西就以結構調整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雞西煤炭工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已由最初的80%降到30%,下降了50個百分點,是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中非煤比最高的城市。
雞西循序漸轉走可持續之路
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雞西,長期依靠煤炭資源生存,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隨著多年來持續大量的開采,雞西煤炭產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近年來,全市先后有4個生產規模達到百萬噸以上的煤礦實行了破產,實施經濟轉型戰略已成為雞西不可回避的課題。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雞西跳出靠煤吃飯、就煤抓煤的傳統思維,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經過近十年的艱難轉型,雞西從煤炭采掘業一柱擎天,到煤化工、綠色食品加工、裝備制造、制藥等眾多產業多業并舉,為眾多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探索了一條可借鑒之路。
煤炭逐漸減少 資源立市面臨調整
在資源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歷程中,絕大多數城市往往從一開始就缺乏長遠性、層次性的戰略規劃,“資源立市”被長期誤讀為集中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雞西也不例外。長期以來,雞西在資源開發上實行“有水快流”,產業發展是“一枝獨秀”,開發原則是“先生產、后生活”。由于與資源深加工地區長期的利益分配不對稱,造成地方財力空虛、產業結構畸形、城市建設欠賬較多、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隨著部分礦井的枯竭,雞西采煤的難度增大,生產成本增加,采煤效益也大幅降低。如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是雞西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從東北資源型城市的一般規律看,資源型企業陷入了困境,相關配套企業則無一幸免,從而對城市發展和穩定形成全面沖擊。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從某種角度上就是資源型企業的經濟轉型。1995年,雞西礦業集團的前身雞西礦務局實行工務農、工務牧,大約有7000多名職工保留了工作關系,開始務農務牧或是經商。但由于當時沒有配套的農業政策扶持,礦工們又不具備務農務牧和經商的基本本領。兩年后,超過80%以上的礦工創業失敗,又回到礦山。之后,雞西礦務局還進行過一次較大動作的調整,但都以失敗告終。
近年來,雞西礦業集團提出了精干主體的思路,把與企業生存無關或關聯不緊的“副業”全部甩掉,輕裝上陣。2003年底,雞西礦業集團把所屬新城煤礦國有資產以5000萬元整體轉讓給雞西北方鋼鐵公司,產權制度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從庭院經濟到多種經營、務農務牧,雞西礦業集團之前的轉型都是圍繞發展第三產業轉,但取得成功而延續下來的微乎其微。從摟著與煤炭主業聯系不緊密的“三產”、學校和醫院等社會事業不放,到主動放手,把不良資產剝離出去。這一思路的轉變轉出了效果,原煤產量逐年提高,經濟效益日漸好轉。
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一種比較成熟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思路是,發展接續產業與發展替代產業組合搭配,實現“循序漸轉”。所謂“循序漸轉”,是指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采的成熟期,在財力相對充裕、外部環境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就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一點上,雞西的成功經驗值得其他資源型城市借鑒。截至2004年,雞西煤炭探明儲量64.7億噸,可采儲量15億噸,以現有每年2500萬噸的生產能力,還可以開采60~100年。雖然煤炭資源仍然十分豐富,但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雞西就開始“循序漸轉”。首先側重發展接續產業:一是立足煤炭資源優勢,拉長煤炭產業鏈,搞煤炭深加工,著重發展了精洗煤、焦炭、煤氣、煤焦油產業;二是搞煤炭資源轉化,集中扶持和發展煤電一體化、煤鋼一體化;三是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抓了煤矸石建材和發電。與此同時,積極發展替代產業,綠色食品、旅游、制藥、邊貿等非煤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對于雞西來說,無論是面臨資源衰竭還是尚有幾十年“好日子”可過,轉型都是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我們都知道,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隨著不斷開發而日益減少,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必然要走向衰落,走轉型之路是或遲或早的。只有及早探索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走出“吃資源”的死胡同。難能可貴的是,在近年來煤價一路上漲,煤炭城市財政收入大幅上升、利潤大增的情況下,雞西沒有被眼前的形勢沖昏頭腦,而是冷靜地作出了壓縮礦井數量、控制煤炭產量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