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及31省市區農產品價格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目標,首推防止結構性漲價演變成全面性的通脹,我們至少面臨三方面的通脹壓力:不僅要面臨由經濟持續增長引起的需求拉動型通脹,由糧食及能源價格上漲產生的成本推動型通脹,更要面臨由國際油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人民幣升值以及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產生流動性過剩引起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我們在努力降低前兩種壓力的同時,需要防止第三種壓力的釋放。
今年4月份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逐月攀高,連續6個月超過國際公認的3.0%的輕微通貨膨脹底線,食品價格上漲17%,而這次豬肉價格首當其沖,上漲58%。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達到6.5%,這表明我國出現了輕微通貨膨脹而且形勢非常嚴峻。當前的物價上漲既有成本推動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動的因素,其中成本推動為主,更有輸入型的因素。
各種跡象表明,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要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
資源類產品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正在積聚
我國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經濟增長對能源和原油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加。一是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增加。2006年我國能源消費比上年增長9.6%,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87,比1991年提高了58.2%;二是原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高。2006年原油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占20.4%,比1991年高3.3個百分點;三是原油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自1993年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之后,原油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預計2007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45%。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和物價的影響明顯加大。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導致的輸入型通脹越來越成為物價上漲的重要壓力。除原油外,我國對鐵礦石、氧化鋁的對外依存度分別也達到41%和43%,鎳和天然橡膠更是高達55%以上。對外依存度偏高,對經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增大。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7%,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比2004年提高7.3個百分點,我國經濟發展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一方面,我國部分出口產品對外依存度過大,對國際市場的敏感度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鞋的出口依存度67%,彩電64.2%,DVD87.2%,摩托車63.9%。另一方面,部分資源性產品和高科技產品自給不足,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加深。例如原油的進口依存度41.3%,鐵礦砂40.2%,氧化鋁45.5%;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中的高端核心芯片與電子元器件99%依靠進口;數控車床的70%、光纖制造設備的100%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過高將使中國相關產業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加大,增大了產業安全風險。
隨著國際市場對原油、鐵礦石、部分有色金屬等初級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加上我國對這些產品的依存度不斷提高,需求拉動這些產品價格的迅速上漲成為必然。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比上年同期上漲27.15%,致使大中型鋼鐵企業9月份到廠采購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漲63.6%。緊接著,國際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再創歷史新高,呈現出新一輪大幅上漲的勢頭。受此影響,國內市場原油、成品油、煤炭及化工產品價格隨即大幅上漲。
加入WTO后的國內外市場價格相互接軌,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影響國內物價:一是直接推動國內物價上漲的“輸入型”;二是因進口原料價格提高而產生的“成本推動型”;三是帶動工資、利率、租金等上漲,引發產品價格全面上漲。因此,國際市場的輸入型通脹也成為今年物價上漲的重要壓力。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突破98美元/桶后價格有所回落,但仍在9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運行。據預測,今年國際油價將繼續維持較高價位,加上國內現行的石油定價機制尚不健全,將加劇國內石油價格的波動,總體上升的可能性很大。此外,美元貶值使我國進口成本大幅度上升,進一步增加國內價格上漲的壓力。
高油價對經濟已產生并將繼續產生不利影響。基礎原材料漲價將通過進口、零售、成本、效益等環節對消費、投資、出口構成全面影響,從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當前在輸入型通脹壓力較大和能源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下游行業成本明顯上升,同時伴隨內需增長放緩,部分行業效益顯著下滑,工業經濟運行不穩定因素增加。
從發展趨勢看,未來對石油的需求仍然旺盛。2006年我國年消費石油總量已達到3.5億噸,未來一段時間將超過4億噸。能源消費還要看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以及替代性能源的發展情況,但總體是持續增長的。
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油價持續上漲將會嚴重拖累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必須及時采取措施,認真應對。國內相關部門和企業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受國際油價不斷沖高所帶來的種種壓力。
農產品進口大幅度增加帶來的通脹壓力
受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部分農產品主產國減產及世界生物燃料產業迅速發展增加糧食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糧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促使各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據統計,9、10月份消費價格指數漲幅超過5%的國家和地區眾多,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被國際上譽為“金磚四國”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國內物價均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其他發達國家通脹率也在不斷提高。為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緩解通貨膨脹壓力,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加強進出口調節、干預市場價格、補貼低收入群體。
為緩解國內部分農產品的供求矛盾,除資源性產品外,今年我國農產品進口大幅度增加。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月累計,初級產品進口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4.7%,超過出口額增幅9.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及活動物進口額增長14.9%,動植物油增長86.5%。從價格變化看,2007年1-11月份,進、出口價格分別同比上漲6.4%和5.4%,漲幅分別提高3.4和3個百分點;其中初級產品進口價格上漲11.9%,是整體進口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工業制品出口價格上漲5.8%,推動整體出口價格快速上漲。
目前,國際市場農產品的生產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失去,這將給中國農產品的生產提出了一個嚴峻的挑戰:除非抓緊把國內的農產品生產搞上去,否則只有從國外引入通脹。
中國輸入農產品通脹所帶來的影響,歸納起來:一是農產品通脹會導致消費品物價上漲,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二是可能導致中國勞動力向農村回流,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目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充當商品加工一線工人,農產品通脹會使得土地收益加大,而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而受比較效益引導,一線工人可能回流農村,從而使國內商品生產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三是如果中國商品成本提高,將減低“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能力,國內加工企業效益下降,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將有可能被阻斷。四是一旦中國商品平抑世界經濟通脹能力減弱,那么中國進口農產品而輸入的通脹會越來越大,國際國內兩方面通脹相互加強,從而導致全世界經濟進入衰退循環。
從目前情況看,短期內農畜產品漲價還難以抑制。以勞動力機會成本上升帶來的成本推動,將全面、持續地推動農產品價格長期上漲,豬肉價格仍將維持高位。價格上漲雖然能夠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切實體現政府建立和諧社會的理念,但帶來的通脹壓力也是政府必須面對的,部分低收入者將難以承擔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大幅上漲。政府必須在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之前適當地抑制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態勢。但長期來看,這一趨勢在農業、畜牧業生產力大幅提高之前,都將是一種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