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力保國內供給,另一方面卻必須掏腰包從國際市場高價購進然后低價售出。記者昨天通過相關渠道了解到,在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的背景下,國內決策機構和煉化企業正在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維穩壓力。某證券機構預測,鑒于今年國內CPI持續高企且下降困難重重,“預計在年內成品油價格不會作出調整。”
國際油價處于高位
國際市場方面,26日原油期貨價格早盤一度大幅下跌,但此后機構投資者逢低買入,導致油價尾盤重返每桶80美元高位。當天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上漲77美分,收于每桶80.30美元。
近年來,國際油價不斷攀升。2003年平均價格是每桶28.4美元;2004年漲到了平均每桶41.47美元并沖破了每桶50美元大關;2005年更是先后突破60美元和70美元大關;2006年國際油價持續在70多美元的高位徘徊;7月中旬,國際油價飆升到每桶77美元。
2007年的國際油價雖然沒有像2006年那樣高開高走,但卻在進入夏季燃油高峰期后一路上揚。在8月份突破歷史最高點,9月份又連續突破歷史最高位,超過每桶83美元。因此,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國際原油價格長期仍為漲勢。
國內油價沒有異動
在國際油價一路飛漲的趨勢下,對進口原油依存度超過40%的中國影響極大。此前曾經傳出消息,國內煉化企業要求提高成品油零售價格,以減少因國家控制零售價格而給企業造成的政策性虧損。但是國家發改委予以否認,并且從目前來看,油價沒有異動。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切實做好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工作。這一通知是在國家發改委此前表態“年內原則不再出臺新提價措施”基礎上展開的。
有分析師認為,“如果沒有CPI干擾,估計國內成品油價格早在國際原油價格達到80美元/桶之前就上調了。”在通貨膨脹的預警下,國家定價必須慎之又慎。
確保生產供給正常
目前在“供應未增、需求卻漲”的局勢下,國內不少地區的成品油供應已現緊張。據某權威行業網站的監測顯示,目前重慶、鄭州、武漢、煙臺、蘇州等地的成品油市場,都一定程度地出現“需求依然旺盛、但資源供應卻顯不足”的情況。
因此,國家發改委等部委正在通過一定手段來穩定國內石油煉化企業的進口渠道,確保國內生產供給正常。
據悉,中石化華東銷售分公司上周組織協調了兩船共計6萬噸進口汽油。其中第一船3萬噸93號汽油將主要供給上海市場,另一船則將在浙江投放市場。“中石化煉油能力目前已幾近飽和,但市場供應仍有一定缺口,這是其此次‘虧本’進口成品油的背景。”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專家龐昌偉指出。(記者 張曉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