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次進入了通貨膨脹時代。”
《財經》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在9月3日出版的《財經》雜志刊登專欄文章,提出了上述觀點。
謝國忠認為,供需的動態變化、勞動力市場的平衡以及需求方心理,都顯示中國進入了一個可能持續若干年的通脹時代。坦白地說,現在采取行動阻止通貨膨脹為時已晚。中國可以做的就是減緩通脹速度,并防止過度投資。
謝國忠預測,中國的通脹水平可能會在2008年內直達7%,這一數字對處于經濟高增長下的發展中國家并不常見。目前,中國的當務之急是降低通脹預期。如果對通脹上升的預期變得不容改變,勞動力、產品和服務市場就可能出現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對經濟的猛烈緊縮和硬著陸。
為此,他提出政策建議:為穩定通脹預期,政府必須一方面采取緊縮政策顯示其控制通脹的意圖,一方面讓資產價格膨脹降溫。例如,必須在接下來的18個月中大幅加息,幅度至少為200個基點,甚至300個基點可能也是必要的;而且,政府應嘗試使利率增長速度快于通脹率增長。如若不然,貨幣政策就達不到緊縮銀根的效果。當人們認為政府并無采取緊縮政策的誠意時,通脹預期就可能瘋狂上升。過去的降溫措施雖然起到一些宣示作用,但并不十分奏效。房產和股票市場在過去三個月中都有所加速。
謝國忠相信,中國必須通過阻止并扭轉房產價格上升來控制通脹預期。新建房價格和家庭收入之比的平均值在很多城市已達到15,這意味著房價每提高10%,就相當于1.5倍的家庭收入。這產生了強烈的貨幣貶值信號,并使消費者對通貨膨脹有所準備。如果通脹預期失控,硬著陸或許就不可避免。
謝國忠在《財經》的這篇專欄文章中指出,這場通脹將持續下去,直到出現1997年至1998年間那樣的經濟低迷。在三種情況下,經濟低迷有可能發生:第一,通貨膨脹失控導致宏觀政策急剎車;第二,全球經濟崩潰導致中國出口經歷一次嚴重的衰退;第三,產能持續以高于總需求的速度增長,繼而發生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緊縮。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把上述三種情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盡可能延長此輪經濟增長周期。(全文詳見9月3日出版的2007年第18期《財經》雜志“中國進入通貨膨脹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