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意見》將央企間重組方式、保持絕對控制力的7大行業、鼓勵整體改制、整體上市等內容予以強化;同時,還將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提出的“央企必須做到行業前三名”的說法等內容做出解釋
“三年之內要做到行業前三名,否則國資委給你們找婆家”。3年前,李榮融的這句話仿佛一條生死線,讓一些央企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擔憂。
自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中央企業戶數從196家,經過幾年的重組,已“瘦身”至目前的155家。至此,國資委已對38組76家央企進行了重組,重組面約占40%。而進行重組后,央企在2006年實現利潤7546.9億元,同比增長18.2%。
而在2006年底,三年大限行將到期之時。國務院辦公廳卻在當年12月5日,轉發了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將2010年作為新的大限之期,準備將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央企調整和重組至80~100家,其中打造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日前,記者卻從國資委獲悉,經過一年多的起草、論證、溝通和協調,由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執筆起草的《中央企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經國資委、發改委和國防科工委等幾個相關部委充分交流,幾易其稿后,將在近期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國資委研究中心一位參與《指導意見》制訂的人士向本刊介紹,《指導意見》將央企間重組方式、保持絕對控制力的7大行業、鼓勵整體改制、整體上市等內容予以強化;同時,還將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提出的“央企必須做到行業前三名”的說法等內容做出解釋。
這個《指導意見》將成為第二個三年大限后,決定央企生死的標準線。并且,《指導意見》的出臺,將讓國有資本的進退范圍更加明確。
綜合指標“前三名”
國資委研究中心2007年完成的《中央企業重組報告》顯示,在國資委倡導央企必須進入行業前三名的壓力下,一些管理層擔心自己的企業被國資委邊緣化,走向資產重組,出現“管理層投靠大山”的跡象。一些實力較弱的央企為了不被整合掉,自發進行后面幾名的重組,力圖從規模上做大到前三名。
然而,朝著“前三名”奔忙了三年的央企們,卻并不知道此“前三名”指的是效益排名還是規模排序。按照不同的指標來看,央企排名結果也將不同,這種情況在很多行業都存在。雖然李榮融曾多次表示,中央企業應該先做強,再做大,而不是先做大。但“前三名”的定義顯然不是“前三強”這么簡單。
國資委規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稱,國資委不會按照單一的規模或是盈利指標,決定某家央企未來是否會被重組。
據他透露,國資委對央企重組的評價指標既不是企業規模,也不是企業效益,而將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體系,其中包括企業規模、企業收入、創新能力等多個指標。
通過這些指標核算,“前三名”的定義會在《指導意見》中得到解釋,但各指標間的權重和計算公式,《指導意見》中尚未做出詳細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業的評價標準也是不同的。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不具有帶動作用的行業,或是國有經濟要有序退出的行業,或是過度競爭的行業,即使企業的規模、效益是行業中的“第一名”,也將面臨被重組的危險。
而李榮融“未來只保留央企前三名”的說法,實際上也只是對國資委調整央企布局的一個大的原則性表述,多于或少于三家,還將依據此行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國資委對該行業的控制力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