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昨日發表報告認為,盡管有“人口紅利”支撐,但目前中國社保體制的弊端將于2015年后逐步顯現。
在這份《中國養老金改革:進程與展望》的報告中,OECD建議,增進企業和個人的參與程度、擴大社保覆蓋范圍、完善社保基金的委托責任,是中國在20年后緩解老齡人口增加壓力的重要手段。
OECD認為,中國養老現有體制最大的不足就是覆蓋面仍有限。目前的養老金體系覆蓋城市就業人口比例在50%以下,廣大的農村人口還在養老金體系之外,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靠家庭供養仍將是農村老齡人口主要的養老方式。
“該報告基本觀點同國內主流觀點相一致,但在具體數據的測算上有些新意,”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該報告也測算出未來中國的養老保障水平只能供給基本生活的費用,養老其實需同時顧及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國內的贍養標準還遠不夠。”
在李紹光看來,2030~2050年是中國老齡化時期,但國內對老齡化問題還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面對較高的贍養成本,要不斷提高養老資金的積累,僅靠繳費并不夠用,更需要社會化和商業化模式合力完成。學界一直建議國家拿出一部分國有資產來充實社保基金,但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除覆蓋面問題外,OECD認為,養老金上繳比例過高、個人賬戶繳納額不能隨工作一起靈活變動、缺乏非政府組織參與以及社保基金回報較低,這些都是影響目前中國養老金體系的主要問題。
OECD舉例說,在最近幾年,個人賬戶的名義年回報率只有2.4%,而國際可比的回報率以及中國2005年工資回報率則分別達到約6%和12.4%,這大幅降低了社會成員參與養老金體系的積極性。
報告認為,目前中國養老金上繳比例已達到28%,這在國際間是比較高的水平。
不過,OECD也認為中國目前難以將上繳比例調低到適當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