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目錄仍然將重點放在抑制‘三高一資’產品上,而對煉油業加工貿易的再次收緊,說明了政府調整加工貿易結構的決心。”4月11日,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專家牛犁分析商務部、海關總署和環保總局5日聯合發布的《2007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時說。
這份目錄在2006年版的基礎上新增了186種產品,使中國禁止從事加工貿易的產品總數達到990種,其中大量增加了石化產品,并首次禁止從事加工貿易的重柴油、5-7燃料油、蠟油、其他柴油及燃料油、其他重油及制品等能源產品的進出口。
目錄為何如此大規模地對柴油等能源產品發出禁令?又為何選擇這樣的時機出臺?
作用:降低能耗、保護環境,避免外貿兩頭受壓
加工貿易作為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形式,簡單來說就是指以加工為特征的進出口貿易,即國內的生產廠家從國外進口保稅的原材料、配件等在我國國內生產組裝,生產出的成品再外銷國外的貿易活動。
按牛犁的觀點,長期以來,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卻一直“為別人作嫁衣裳”,一些國外企業把某些有毒有害產品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我國,產品的附加值很低,企業只是收取加工費,所以從事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也相應不高。造成中國企業只賺幾塊錢,卻受國內國外兩頭擠壓的局面。因此,一些人曾經稱中國為“世界加工廠”也不無道理。
他進一步說,多種燃料油、柴油、重油產品被首次禁止進行加工貿易的進出口,是國家節能減排、控制能耗,調整經濟結構政策下的具體措施。由于加工貿易附加值較低,近兩年又帶來了大量貿易順差引起國際糾紛,因此政府一直極力希望可以調整結構,其中對資源、能源產品最為重視。
對出口的低附加值高能耗產品來講,其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可定義為“出口隱性能源”。加工貿易需要進口大量能源,尤其是石油。如果大量采用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石油,一來會引起中國消耗大量能源的誤解,造成一些國家抨擊中國的旺盛需求使世界能源價格上升;二來浪費了中國急需的能源資源。
加工貿易的出口還會使貿易順差不斷增加,美歐不斷施壓。因此國家對石油行業的政策一以貫之,都是希望減少加工貿易,盡量將資源留在國內。因此,實施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可以起到降低能耗、保護環境,適當減少貿易順差的作用。
時機:選擇春耕時節,優先保證國內供應
我國石油石化專家朱和教授對記者說,現在進入春耕時節,農業、漁業、發電、鐵路運輸都需要大量使用柴油,禁止柴油等能源的出口有利于保證國內供應,盡可能先滿足國內的需求。其次,在我國的成品油價格沒有與國際接軌的情況下,禁止柴油出口也是在提高國內柴汽比。長期以來,我國油品市場的消費柴汽比大于生產柴汽比。雖然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國內煉廠的生產柴汽比逐年提高,但我國市場上的柴油需求總體上來說比較緊張,國家此舉必然有利于資源的配置。
據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統計,2006年1至10月,全國柴油生產總量為9619.7萬噸,生產柴汽比為2.08,較2003年的1.78、2004年的1.94和2005年的2.05都有所提高。
另外,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表示,此次《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調整是跟前幾個月出口退稅率下調、出口稅調整等政策有密切的關系,是我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遏制“三高一資”產業過度投資的重要舉措。
去年9月14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出財稅〔2006〕139號文,宣布取消255個稅號產品的出口退稅;同時表示,這些產品加工貿易也將被禁止。2006年11月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了2006年第82號公告,確定了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的商品目錄。
影響:煉化企業有壓力,但對國內市場沖擊不大
說到目錄禁止加工柴油進出口的影響,朱和認為,事情是一分為二的,有機遇也必然有挑戰。這一措施對國內或許有一些影響,由于國內柴油總體偏緊,禁止柴油進出口,意味著國內能源企業要多生產柴油以滿足供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內的石油煉化企業增加了壓力,利潤也會受到影響。
但他提醒大家,目錄禁止加工柴油進出口,并非直接禁止柴油進出口,只是禁止將進口柴油進行來料加工,也就是禁止將進口柴油運送到煉油廠加工成產品,而并未禁止進口柴油成品。目前中國進口商進口燃料油主要是采取“一般貿易”的方式報關進口和以“保稅貿易”方式出口(主要是保稅船供),涉及“加工貿易”方式的進口數量十分微小,一般進口后就直接作為成品油使用了,因此該禁令對國內柴油市場影響應該不大。
目錄公布后,遼寧一家石化廠也曾表示,雖然大部分石化企業都從事加工貿易,但此番新列入禁止目錄的柴油和重油往往在國內市場就可以被消化掉,所以企業實際上出口并不多,因此也不會對企業經營造成太大困擾。
有消息說,在新一期禁止類目錄公布之后,接下來商務部將制定和公布最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這使得部分近年來一直從事原油加工貿易的企業在如何轉型的問題上還需好好探討。
|